Friday, November 30, 2012

全球一市場——獨欠祖國?


(刊於AM730201211月30)

上回提及外來賓客乃香港未來經濟發展和下一代前途的關鍵,我們應更開放予更多海外及內地顧客、企業來港。事實上,香港與大部分經濟已達至「同一市場」狀態,他們的人才、資金、企業均可自由流入;可是自97回歸以來大多時間,我們面向毗鄰亞洲最大市場——祖國的關卡卻「有出冇入」!

何出此言?回歸前後,港人北上均易如反掌,只需一張回鄉卡;內地公司和客人來港在回歸前也相當容易,外國人要跟內地人開會、簽約均在港進行,香港百多年來一直是中國面向世界的大門(gateway)。但在回歸後頭幾年,港人北上依舊容易,「南下」流動卻因中、港兩方沒有思量好「一國兩制」下的經濟關係如何詮釋,結果築起種種人為阻隔,內地人來港難似登天!當時內地商人來港動輒需經市、省甚至中央政府花幾個月層層審批,時常無法如期出席在香港的商務會議,會中內地代表分區出現一行空椅子乃等閒事。結果,香港這個中外gateway門塵漸封,當時的香港可能是全球最難見到中國內地人的地方!外國人只好直接與內地人經商,繞過香港,結果使上海、北京等地發展成對外的gateway,豪華酒店、商務中心拔地而起。商機、人才紛紛繞道而行下,難怪香港在回歸初期會因經濟「空洞化」(hollow out)而使百業蕭條了。

在21世紀初期樓價跌了七成、通縮6%、8%失業率好比現今歐美,26萬人負資產、「一蚊雞」也沒人買的艱難日子,為何沒有人提出讓內地人來港買樓刺激樓市、開放予內地旅客來港消費振興零售業等的「靈丹妙藥」?當年樓價、租金因經濟空洞化、機會流走而「跌突」,也為近幾年的大升市埋下伏線——經濟、地產市場大起大落造成種種社會問題,全因我們一直沒有好好思考和釐清我們和祖國間應有的經濟關係所致。幸好,經濟壁壘隨著2003年起自由行等政策實施後逐漸瓦解,就如庫存多年的水庫突然排洪一樣,其威力當然驚人——在2000至10年間,香港往內地旅客人次由於流動一向自由,增幅僅35%,年均只3%;但同期內地來港旅客人次則因壁壘突然倒下,結果急升近5倍!

近來社會有很多妄自菲薄的言論,說香港需要內地接濟、要中央特別優待香港云云。其實,香港不需內地甚麼派糖、恩賜;我們對中央只有一個簡單要求——令香港和內地的經濟與香港和世界各地其他國家的經濟一樣自由,讓香港正服務的「全球一市場」中加入明明近在咫尺的祖國!中國和香港有如同一屋簷下的家人一樣;外來人客拜訪可自出自入,但中國人到「隔籬房」的香港卻要經過重重手續,實在極不合理。當然,內地機遇規模龐大,對香港經濟和社會影響不小,流入客人、需求的「量」需小心調節;但眼下急務應當是擴充服務業硬件配套,盡量把握這些外來機遇。否則當這些顧客捨港而去,香港下一代就業與發展前景就會拱手讓給新加坡、上海甚至前海等積極進取的對手,其時後悔,實「再回頭已百年身」!

Monday, November 26, 2012

外來賓客乃我們均富之源

(刊於AM730201211月26)

近日中港矛盾成社會焦點,不少人萌生排斥內地人之心。但我卻要在此提供一個「冷知識」——從經濟上看,香港人閉關鎖港絕不可行。首先,香港只是個人口700萬小型經濟體,若只服務自己人,最多也只會創造700萬顧客的價值,難有增長;沒有增長便難有新機遇和職位提供社會流動性。以飲食業為例,要一年增長10%,難道要日益注重飲食健康的港人每年多吃10%食物?當然不可能!

其次是我們龐大的入口帳——我們每天由起床到睡覺,吃的食物、穿的衣服、用的手機電腦、甚至水電,通通要由外地進口!數十年前,我們出口輕工業產品支付入口帳;今日香港服務業主導,我們便以「服務出口」(service export)「埋單」 。服務出口即是顧客入口,香港茶餐廳不會把雲吞麵郵寄往東京,而是需要該名東京旅客花上財力、時間,長途跋涉乘飛機來港親臨餐廳,享用那碗新鮮熱辣的雲吞麵。我們服務越多外來人客,便能賺取更多收入,提升市民生活質素、幫助更多弱勢社群、提供機會給年輕人上流,使香港更繁盛、更均富、更人性化。

既然外來顧客如此重要,我們又怎能選擇性排斥佔我們客人一大部分的內地人?正如我多次提及,內地對香港服務業的龐大需求是我們達至均富、和諧的契機:大量內地旅客來港消費,在香港零售、餐飲、酒店等行業帶來了大量無需高學歷的銷售員、侍應、導遊等職位,令低技術人士得以自力更生。但北水南流惠及的其實絕不止基層市民!以提供大量優質高收入及中產職位的金融業為例,目前在港的中資金融機構已達59間,比5年前增加逾5倍,在港招聘大量員工;人民幣在港存款、結算業務急速發展,有潛力創造數以萬計職位;更別提每年申請來港上市的中資企業了!一位有意在港開拓金融業務的內地企業高層更形容:「香港是個IPO的大碼頭!」一國一市場下,北水南流絕非只是零售、旅遊的故事,而是佔香港GDP 93%的所有服務行業中每位老闆、員工,和他們數百萬家人的故事!

國際都會的兩個特質正是服務出口和價值出口 (value export) ,吸引大量外來顧客之餘亦讓他們感受當地的先進、人性化價值觀。香港的貿易總量為GDP近4倍、旅客人次為本地人口6倍,經濟、客人的流動均已遠超本地規模,開放性早達國際都會水平。當年孫中山來港求學,結果把香港價值帶回中國,推翻5千年帝制,是我們170年來價值輸出這優良傳統的寫照;在我們過夜旅客即將超越倫敦、紐約之際,我們又是否希望突然閉關自守?與其敵視可能稍欠禮貌的內地旅客,倒不如放開懷抱讓更多內地普羅大眾、學生來港,體驗我們的先進價值、公民社會,讓自由行成為「感受自由、誠信之行」,向內地出口價值 (export values) ;香港對祖國最大貢獻,無疑是帶領中國在軟件、價值觀上逐漸與全球接軌,我希望香港人不要辜負170年的使命,真正發揮我們的潛能,潛移默化影響中國、影響全世界。

Friday, November 23, 2012

我們怎能讓香港敗下陣來?


(刊於AM730201211月23)

周一談及香港作為跨國企業總部的優越性,本應在亞洲難逢敵手,各行各業、歷史悠久的著名西方企業更已把香港作為基地。但最近澳洲會計師公會的調查卻為我們響起警號——有59%香港商界人士認為新加坡才是設立公司總部首選,選擇香港的則只有22%!究竟,我們為何不知不覺間失去了一向的核心優勢 (core competence) ?原來,當香港過去幾年空想不做、浪費時間,只會堆起沙包陣時,區內對手已火力盡開、全速前進——新加坡早已悄悄狙擊香港的弱點,在過往6年經濟表現遠遠跑贏香港 (人均GDP現已超越香港40%),一吐之前30年皆落後香港的烏氣!

針對香港商廈的高租金,新加坡政府在過往6年濱海灣 (Marina Bay) 填海建造全新商業區,提供相當於整個中環的寫字樓樓面面積,控制整體寫字樓租金以利誘被香港貴租嚇倒的外國企業,提供逾10萬優質職位,即差不多香港10年大學畢業生的機會!香港西九文化區拖延14年仍未上馬,新加坡卻在短短6年內建好規模達西九2.5倍的都市綠肺 Gardens By the Bay,於今年6月開幕,對香港而言是當頭棒喝;香港旅遊除標榜購物外未見有世界級景點,新加坡則引入賭場、環球片場、夜間動物園和F1賽車等盛事極力洗脫沉悶形象爭奪旅客,甚至已落成一個比啟德大兩倍的郵輪碼頭;香港國際學校嚴重短缺,家長動輒需付數百萬購買學校「債券」才能確保學位,令不少外國人才卻步,新加坡則鼓勵國際學校進駐,近5年已有十多間新校開幕;新加坡在過去幾年積極引入海外醫生,大力發展醫療旅遊,已搶在質素頂級但捉到鹿不懂脫角的香港醫療業前,喝了醫療旅遊產業「頭啖湯」……總之,我們沒有的,他們搶奪先機;我們不夠的,他們廣建容量;我們有的,他們做得更大更好!

相信各位看到上述例子都會感到悚然心驚——敵人瞄準槍頭對著我們、在多個戰線全力進攻時,我們竟仍思前想後、議而不決,彷彿活在一個沒有其他對手的真空世界一樣,完全忽略對手威脅。更令人氣憤的是,我們不是輸在軟件制度,而是硬件不足!在黃金五年資金需求皆充裕下,理應最易解決。以外國人不願來港生活的一大主因——空氣污染為例,其實我們只需花60億 (現時財政儲備不到1%) 資助巴士公司更換高污染的舊巴士為環保新型號,已可消除40%的路邊污染源!偏偏一直沒有人有決心和膽量提出如此簡單的解決方案!在講求腦力的現代經濟戰爭中,我們卻因獨欠處理應做之事的決心而輸在最原始的硬件上,實是天下間最「唔抵」的敗仗!

話雖如此,要我在香港的「有力無心」和經濟低迷西方國家的「有心無力」比較,我仍會選擇前者——皆因心變,只一念之差。近日社會多了比較香港新加坡,這種「為香港照鏡」的討論絕對是好事——希望在整個社會都明確了解香港正落後於人的現實後,我們會團結一致保衛家園,集中火力在香港現時急需的軟硬件建設之上,奪回本應屬於香港下一代的機遇!

Monday, November 19, 2012

香港人,請把握閃光燈下的一刻

(刊於AM730201211月19)

上回以Prada例子論述旅客到港對整體經濟和就業的重大貢獻;事實上,黃金五年中大量中外企業相繼來港集資上市(除Prada外,已在港上市的國際零售品牌還有L’Occitane和Samsonite),大大刺激香港金融業發展——英國智庫CEBR剛在數天前指出,香港將於2015年超越倫敦、2016年超越紐約,成為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

有見及此,不少世界金融業巨頭均已制訂遷都來港大計:紮根倫敦逾160年、歷史比滙豐還悠久的保險業老字號保誠保險 (Prudential)在亞洲成為其盈利增長火車頭下,正考慮把總部搬至香港;投行一哥JP Morgan已把其環球投資銀行部主管調至香港;四大會計師行之一的畢馬威(KPMG)更身先士卒,率先把全球總部遷至香港!連當年因憂慮回歸問題把總部由香港遷至倫敦的滙豐銀行也正計劃班師回朝——若最終成事,滙豐在這20年的經歷無異是東方、西方一盛一衰的寫照。

香港一向標榜發達的金融及專業服務業,故你對上述公司來港也許並不驚訝。但接下來的例子,你將更意想不到:世界最大零售商Wal-mart在香港沒有分店(在內地倒有近400間),卻在2008年在香港設亞洲總部;化工巨頭BASF的亞洲總部決定留守租金高企的中環;通用電氣去年8月於香港設立全球增長及營運總部,管轄美國以外所有地區業務發展;日產汽車甚至把旗下豪華品牌Infiniti總部設在香港。香港並無任何化工廠、電器廠、車廠,何以這些製造業龍頭卻選擇以服務業掛帥的香港?

這全因為我們的誠信、法制、開放及軟硬件配套的質素,皆是全亞洲最好,不論東京、北京、新加坡皆難以媲美!論信譽,我們在亞洲首屈一指:香港在講求誠信的行業,不論金融還是珠寶仍是獨佔鰲頭——內地十大珠寶品牌,周大福、六福等港商仍盡攬前6名;內地人想買貨真價實的金飾,依然是選擇光顧香港人。論地理環境,我們佔盡地利:香港背靠龐大祖國市場,4小時機程覆蓋的GDP總量為新加坡8倍——亦即我們涵蓋的市場、客源經濟價值是新加坡8倍!

黃金五年盛況不單由數據引證,亦已呈現在一連串流入香港機遇的實質例子。我身為亞洲人做夢也不會想到保誠、JP Morgan、通用電氣等西方標誌性機構(iconic institutions)會落戶任何一個亞洲城市,遑論香港!但相信保誠的總裁應未想到他們來港後,最大考驗卻會是尋找寫字樓和為員工子女安排國際學校學位!正如GE Capital一名駐港高層曾說道: "Had I known it would be so difficult to get my kids to school, I would not have chosen Hong Kong!" (若早知為孩子找學校如此難,我當初便不會選擇來香港!) 

香港在這國際焦點匯聚、各方閃光燈照耀的百年一遇難得時機,明明有資金有需求,卻對已降臨的種種機遇視而不見,硬件建設上毫無反應,結果令外企可能因硬件成本高昂、容量飽和插針不下而卻步——失敗本身並不可惜,在天時地利、成功因素俱備下,卻因沒抓緊機會而錯過躍升國際都會的黃金機會,才最令人扼腕嘆息!我們是否忍心讓我們的下一代承受機會盡失、事業苦無發展機會的惡果?

Friday, November 16, 2012

牽一髮而利眾生

(刊於AM730201211月16)

上回提及金融對香港社會經濟的龐大效益;其實,「流動產生更多流動」 (flows beget flows) ——即一個行業機遇流入會帶來更多其他行業機遇——絕不限於金融,而是遍布各行各業,這亦令香港不只是如巴黎、柏林、悉尼等普通國際城市 (international city) ,而是有潛力躍升為與倫敦紐約齊名的國際都會 (World City)!

國際都會理應多姿多采、五光十色,一切最新、最好、最人性化的東西應有盡有,而 “flows beget flows” 正能為香港帶來這些特質。「流動產生更多流動」可用名牌Prada的例子闡述——一個Prada手袋在巴黎售出,對法國GDP的貢獻與該手袋價值相差不遠;但同一個Prada手袋在香港售出對整體社會和就業來說卻不只惠及個別工種、行業,而是令全民受惠的扶貧、均富之源!

何出此言?自由行落實以來,大量高購買力的內地客來港消費,使Prada、LV等名牌銷情強勁;其他國際品牌有見香港成為全球實至名歸的購物天堂,紛紛到來分一杯羹——早前A&F大隻佬在鬧市出沒、Forever 21開設巨型旗艦店,甚至全球第100間Apple Store、台灣以外第一間誠品書店、大堆讀音不詳的朱古力品牌統統在香港立足!除開店外,也有很多外國零售商來港開立區域總部,創造許多辦公室職位。去年香港共100萬韓國旅客到訪,成為最受韓國人歡迎目的地,而韓國旅客在港最常購買的竟是電子產品——香港為亞洲少數首批發行iPhone 5地區,名單上卻不包括首爾。香港人之所以能足不出戶享用全球最先進、最新穎的電話、手袋、朱古力一應俱全,亦是拜每年訪港數千萬旅客所賜。

內地人來港購物的第一個流動,帶來了全球公司相繼來港開店、開設辦公室的第二個流動,令香港成為購物之都、國際企業中心,大量低技術的零售、旅遊、酒店就業機會和辦公室中產職位令社會各階層受惠。但故事不止於此——Prada蜚聲國際,大可選擇倫敦、紐約集資上市,但它卻挑選位處共產國家的香港,家族大部分資產變成港元結算的股票,足見它信任一國兩制下香港對其資產的保障及增值更勝於倫敦紐約!

黃金五年自由行商機絕非只是銷售員、酒店服務員、舖主的派對——寫字樓的接待員、秘書、文員,以至金融界的銀行家、會計師、上市律師同樣是受益一群!過去20個月香港就業人數在歷史高位再急升4%,高基數 (high base) 下仍能創出過往30年最快升幅,亦歸功於“flows beget flows” 龐大威力——外來流動帶來的就業機遇,肯定是香港年輕一代事業發展的關鍵。但這 “highest base, highest growth” 情況卻同樣呈現在飆升的硬件租金上——銅鑼灣已超越紐約Fifth Avenue成為全球最貴租購物區,呎租高達巴黎的近2.5倍、米蘭3倍、新加坡7倍!這個第一絕非可喜之事,而是反映香港硬件短缺已達臨界點,急需我們趕建硬件解決!

Monday, November 12, 2012

高鐵易建誠信難求


(刊於AM730201211月12)

隨著內地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我們經常聽到一些憂心忡忡的言論,擔心上海等中國城市會否超越香港,成為全國經濟龍頭並取代我們的國際地位。其實客觀地環顧整個中國,具潛質躍升登上國際都會寶座的仍只有香港。

上周五提及要成為國際都會,必先擁有頂尖國際金融中心特質,其中最重要的是「信譽」:國際都會需以歷經年月洗禮、與全球先進價值觀接軌的健全法規、監管制度取信於各地人才,他們才會用腳投下信心一票到來營商、工作和生活,甚至已把自己家庭、事業、生命全部投入至這個地方,在此生兒育女、度過餘生。

香港在國際間「誠信」方面可說是一等一:香港在英治期間為在全球殖民地中極少數的特許城市 (Charter City) ——英國當年看準香港以至整個亞洲的龐大潛在貿易利益,故並無如在其他殖民地般採盡礦產樹木、搜盡民脂民膏而去,反而把滙豐、太古等英資大財團引入香港經商,務求「長做長有」;在這長達百多年的過程中,英國人卻同時把他們的完善法制、法治精神帶來香港。結果,香港法律、制度等軟件的DNA基本上與英國相同。時至今天,香港在價值系統和營商操守均已與全球接軌,其司法制度、對人權、自由、財產的保障和商業社會中的信譽和廉潔性已與倫敦或任何一個西方大都會無異,亦給予國際精英充分信心來港投資、工作甚至入籍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在此落地生根建立新生活。

相比之下,沒有內地城市能給予全球人民同樣信心:纏繞內地多年、關係13億人生命的食品安全問題解決無期,毒奶、地溝油、假蛋等仍令食客難以安心;傳媒自由方面,仍不時傳出才藝節目因違反「社會道德」被腰斬、甚至報社因報道敏感話題而被勒令停刊;更別提官員貪腐、環境污染、豆腐渣工程……當國民的健康、人權、財產皆未受保障,外國人又怎會有信心在內地成家立室,成為一個地道的上海人、北京人?

你可能會問:前海、橫琴等新發展區可能會參照香港制訂與全球接軌的法規制度,它們又能否威脅香港地位?恐怕沒那麼容易。要成為人人相信的國際都會,法制本身並未足夠,更重要是它們的往績 (track record) ,信任是需經時日建立——紐約、倫敦、香港的制度均曾經歷種種戰亂、經濟危機,卻依然屹立不倒、愈戰愈強。正因如此,中東富豪仍選擇把資產放在倫敦、紐約管理,而非同樣標榜與西方法規接軌的杜拜——這便是「先進制度」和「有往績的先進制度」的分野。香港絕對是後者,而就算前海、甚至上海決心進行大規模法制改革,暫時亦只能算是前者——兩者國際公信力仍有很大距離。

高鐵易建、誠信難求:儘管內地發展一日千里,但香港百年老字號「信心保證」在可見將來仍難以取代。我們與其妄自菲薄擔心香港會被邊緣化,倒不如加緊努力建設香港信譽、質素一流的服務業急需的各項軟硬件,鞏固自己的實力,繼續擔當祖國經濟及價值系統現代化的先鋒。

Friday, November 9, 2012

金融為國際都會開路

(刊於AM730201211月9)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佔領華爾街」、「佔領中環」等行動不絕。但客觀而言,我們絕不可忽略金融業對香港重要性——金融業的貢獻並不限於對就業和經濟的直接影響(佔本港GDP達16%),更擔當了一個城市的步伐定調者(pace-setter)和服務標準「旗手」(standard-bearer)角色,剌激了飲食、文藝和各種頂尖服務的發展,對整個城市經濟、文化增值的界外效應(externality) 遠超農、工、貿易等其他經濟活動。事實上,金融代表了一種國際都會必備、凡事力求完美的態度。

回顧過去幾世紀,令本地人自豪、旅客逗留兩天便有衝動落地生根的國際都會只有兩個:倫敦和紐約。它們有個極重要的共通點——兩者均依賴金融才得以成為全球企業、精英趨之若鶩的地方。這絕非巧合——要成為影響力遍及全球的國際都會,必須先具備頂尖國際金融中心(IFC)的條件:成熟法制架構、頂尖服務能力、力臻完美的態度、高度發展的軟硬件和國際網絡。我們一直指香港有潛力成為國際都會,亦是因為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多年,具備上述各種IFC優勢。

為何金融可驅使整個社會提升服務水平、凡事力求完美?皆因金融業銷售的並非具體產品或服務,而是概念——併購(M&A)後增加盈利或集資後擴闊資金來源,均是抽象概念,故此金融是最難建立客戶信心的行業。由於信任對金融業如此重要,自然催生要求極高的法律、監管制度;再者,由於客戶極度挑剔、行業競爭激烈,金融對服務水平要求是其他行業無法比擬的:投資銀行家們不眠不休工作72小時,仍需確保招股文件每個標點符號均準確無誤——因為一個錯了的逗號可能會令投行損失數以千萬計收入!

這種追求完美態度是會擴散的——假設你是一位連續工作了72小時仍交出100分表現的銀行家,終於下班到餐廳「食餐勁」時,當然期望侍應同樣隨傳隨到、三分鐘內「落單」——because you deserve it! 對自己工作、人生有要求,才會執著於食物質素與藝術素養。一個凡事「求其」的地方,我們也不會預期它對美食、文藝等有甚麼需求。就是這樣,金融業的吹毛求疵不僅層層影響各行各業,令它們對服務質素更挑剔執着,也牽動社會整體對文藝的追求——事實上,香港米芝蓮3星餐廳全部位於中環,而2星餐廳也有八成座落中環或周邊區域!高級餐廳的落戶通過「滴漏效應」(trickle-down effect) 向下影響整個飲食行業,使其他大眾化餐廳也精益求精 (香港飲食質素已在周一提及),普羅市民也可享價廉物美的食物。近年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晉身世界文藝盛事之列,歸根究柢亦是拜金融間接牽動所賜。

奧運會中大家都記得田徑短跑冠軍,卻未必記得舉重金牌得主。香港金融業就如100米短跑冠軍選手,令各界焦點匯聚,搶盡風頭。大家想想,若香港不是國際金融中心,又會否有如此多旅客光顧我們飲食、零售等非金融服務,帶來大量就業機會?金融作為國際都會品牌不可或缺一環,我們實應致力讓它繼續發揚光大,而非對它口誅筆伐。

Monday, November 5, 2012

香港—理想服務之都

(刊於AM730201211月5)

日前有報章報道香港成為全球「投訴之都」,人們每凡感到冤屈或服務不理想,便動輒投訴。當然,投訴導盲犬乘地鐵、企鵝館太凍等無理取鬧行為絕不值得鼓勵;但從正面角度想,其實正好正可能是港人對各種服務質素近乎嚴苛的高要求,催生了香港世界頂尖的服務業。

香港的服務業密度(service intensity,即服務佔GDP比例)高達93%,在全球數一數二——這數字反映的是各種不同服務在全港各區星羅棋布所帶來的高度便利和頂尖服務水平。飲食業正是香港優秀服務的寫照:香港這片彈丸之地上有近14,000間各式食肆,比人口多香港10%的倫敦的約8,000間多近一倍;在14,000間食肆當中,不少更是營業至深夜的茶餐廳和甜品店,OT到夜深的上班族或開夜溫書的學生們也可隨時找地方醫醫肚。相較之下,外國以至內地大部分地方的食肆一般8至9時便打烊。比起倫敦一碗叉燒飯動輒索價10英鎊(125港元),香港餐廳價錢便宜近七成之餘,營業時間還要長得多,真稱得上是價廉物美。飲食業的高水平絕對可說是市民嚴苛要求「迫」出來的——食肆數目之多令競爭激烈,市民隨時可選擇同街另一餐廳;萬一服務稍欠殷勤,便會被顧客上網寫「負評」力數不是並呼籲他人不要光顧……在如此嚴苛的環境下,一眾食肆當然要精益求精做到最好。

香港優質服務當然不止於飲食業,而是遍及普羅市民每天日常生活的每一環。以每天數百萬人上下班倚賴的港鐵為例,雖然近日傳媒似乎對港鐵有不少批評,指其票價「加到盡」但服務質素卻倒退——早前港鐵在上班時間遲到10分鐘便登上各大報章頭版。其實細心一想,綜觀全球除香港外,那有一個地方地鐵遲到10分鐘便要上頭版,被全民怒罵?事實上,香港的公共運輸系統一直處於世界前列——港鐵列車僅0.1%遲到2分鐘以上,相較之下,同樣標榜便利高效的新加坡地鐵遲到比率便比港鐵高出10倍以上;出名骯髒和誤點多的紐約和倫敦地鐵更不用多提,遲到數字高達香港的逾100倍和30倍。可是,港鐵的票價卻遠低於上述比較的另外三地鐵路——跟香港餐廳一樣,香港基建服務同樣是價廉物美!

頂級的服務水平不僅令香港成為「便利之都」、「購物天堂」,也是我們的主要競爭優勢,金融、法律及專業服務等對服務水平要求極高的高端服務業成為了香港經濟的支柱。可是,我們的服務業水平卻遭軟、硬件短缺問題威脅——勞動人口下滑使服務業面臨人手短缺之患,不足應付顧客需要;商場、寫字樓短缺則令租金飛漲,商戶、企業須勒緊褲袋,服務質素同樣受損。故此,我們實在應該積極擴充我們服務業的軟硬件容量,捍衛「服務質素」這個港人最寶貴資產。

Friday, November 2, 2012

了解現在,把握未來

(刊於AM730201211月2)


香港現在面對的形勢與過去大相逕庭——以前美國「打個乞嚏」,全世界就跟著生病;現在歐美仍深陷衰退、債務和高失業的困境,加上中國經濟失速,基本上全球都患了肺癆,但香港卻仍如身壯力健的精兵,獨享百年難得一遇的高增長期。香港就業人數在過去20個月增加了4%,平均每月增加0.2%,為有紀錄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甚至比八、九十年代的高增長期還要快;更誇張的是,這數字是在就業人數已屢創新高的高基數(high base)下締造出來的,在high base之上仍持續high growth!若這個數字出現在美國,便相當於當地失業率跌至4%,奧巴馬一早便鐵定連任了!可見,我們黃金五年的機遇和帶來的繁榮景況,確是千真萬確,而且舉世稱羨。

不過,絕大部分市民卻在黃金五年(2010至14年)已過了差不多3年之際,才似乎剛剛開始察覺實況,知道這幾年香港面對的處境與過去十多年完全不同——在過去政府一直秉持「大市場盲政府」的作風下,對各種機遇均視而不見,無甚反應。結果在這個長達數年的認知延誤(recognition lag)後,香港面對黃金五年機遇和挑戰時,甚麼也準備不足 (underprepared):土地供應儲備奇缺,難以應付人口增長和置業需求;商場供應完全跟不上香港服務業的需求,香港零售總額在2006至11年上升近九成,零售硬件呎數卻只增加微不足道的3%,以致租金飛漲,百物騰貴,市民負擔百上加斤、中小企營運艱難;寫字樓租金亦因求過於供,租金徘徊全球最高水平,數以十萬計優質白領職位不停流失至新加坡等同區對手;公立醫院十年間一所也沒建,如何面對15年後老人數目由40萬激增至120萬仍是天大難題……

猶幸,我們雖則浪費了幾年在這個 recognition lag之上,但現在掌握好形勢,明白我們需為香港發展所做的事,仍可盡量縮短「行動延誤」(action lag),加緊抓緊時機,加大投資各項軟、硬件如住宅、商場、醫院、大學等,擴充香港賴以維生服務業的服務容量,提升我們對更多客人的吸納能力。唯有造大香港服務業的餅,香港才可享有可持續性(sustainable)的繁榮,讓政府和廣大市民有足夠經濟實力應付山雨欲來的老人退休潮;另一方面,唯有加建新的商業硬件,才可使寫字樓、商場的租金保持在本地、全球企業可負擔的水平,就業機會不致繼續離開香港,把年輕新一代的事業機遇鎖定在港。

在這香港發展史上的關鍵時刻,香港面對的是完全兩極化出路(binary outcome)——上望倫敦、紐約,向下則會淪為威尼斯般的明日黃花;因此,我們實在需要為香港加緊努力盡快建設,才可完成歷史賦予香港成為國際都會的偉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