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8, 2013

港盛「廣」衰?「偶然」也可逆轉?


(刊於AM73020131月28)

上週六有幸一早登記,得以成為中大歷史系丁新豹教授「廣州十三行」歷史講座的座上客——沒想到除容納千人的演講廳座無虛席,場外還有300人排隊,令我發現原來港人如此關心歷史!丁教授的分享十分精采過癮,令我這個歷史盲沉醉其中;講座後我也做了些補充研究,不禁感嘆香港確是一片福地,沒有如此多歷史「偶然」便沒有今天的香港!

原來中國近代史上華洋混雜、中西合壁的國際都會老大哥,論年資、論歷史並非香港或更早成為殖民地的澳門,而是廣州!早在16世紀末的明朝後期,已有洋人到來跟廣州珠江邊13家商號貿易,人稱廣州十三行——第一批到來的洋人說的並非英語、法語,而是葡萄牙語,連澳門成為葡國殖民地,亦全因葡國商人希望在華營商有個不受中國控制的落腳點;當年香港恐怕只是片數百漁民定居的荒山野嶺。今天人均GDP的排序依次是澳門、香港、廣州,沒想到當年發展時序卻是廣州為先,澳門緊隨,香港只是小弟弟!

清初海禁數十年後,17世紀末康熙宣布再度開放下海留易,一眾商人再次活躍,其後在獲朝廷宣佈成為全國唯一對外貿易的港口後,廣州壟斷了「海上絲綢之路」豐厚貿易生意,英法商人蜂湧而至;乾隆治下60餘年間,粵海關稅收急增5倍,號稱天子南庫;十三行之一的怡和行老闆伍秉鑑不但在中國坐擁無數物業生意,甚至走出國門到美國投資鐵路及保險業,被西方人譽為全球首富!有首詩詞生動描述了商行的富裕:「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當年英、粵商人對香港這片barren rock根本不看一眼,香港分不到絲毫的貿易利益。

誰也想不到,200年輝煌成就會在歷史一瞬間消亡。步入19世紀,廣州被迫緊守僵化封閉的規條——清廷訂下外商不得在廣東過冬、其家室只可居於澳門等嚴苛限制。而1842年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中國「五口通商」,開放上海、廈門等地對外貿易,廣州獨特優勢盡失;加上剛成殖民地的香港為零關稅的自由港,洋行、華商紛紛轉移陣地來港。廣州十三行在上海、香港南北夾攻下,10多年內便把財富地位完全拱手相讓,最後在1856年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百多年後中國改革開放,歷史輩份較高的廣州卻只是粵港「前店後廠」中「廠」的一部分,可見歷史轉向之無情!

沒有廣州崛起帶來洋人、鴉片戰爭,以至後來的八國聯軍、國共分裂,肯定沒如此多商家、人才、財富流入香港,造就我們輝煌成就——香港確是個 “happy accident in borrowed time” !但今天的香港卻是個 “lucky place running out of time” ,當年廣州是被迫閉關,但現在香港卻似乎沒深思熟慮便逐漸自行閉關鎖港;未來兩年高鐵大橋陸續通車, 一小時車程便可走遍珠三角,外資會選擇成本較低、力奮圖強的廣東還是固步自封的香港?香港人要緊記若再不思進取,廣、港間地運來個大逆轉,一改過去200年香港人將偶然變成必然的領先勢頭,絕非危言聳聽。

Friday, January 25, 2013

連想一秒天堂也不敢?

(刊於AM73020131月25)

早前連續「同你講心」了數星期太興奮寫多了,連施政報告出爐也沒時間評論;幸好施政報告是5年的計劃,遲了些評論還來得及!我閱畢整份報告的第一個感覺是:這是一份沒提願景的施政報告,並無勾劃出香港5至10年後要成為甚麼樣的地方。在批評特首欠想像力、欠大志前反思一下,一地區的領導人不敢談願景其實是一件可悲的事,也與社會風氣有很大關係——今天香港人似乎不再願意想或相信願景,講香港有幾好、幾大潛力,市民都聽不入耳!

我一位傳媒朋友說過:如果你來到香港,不看報章的話,會覺得香港是個很美麗、可愛、有活力、富人情味的地方:客觀來說,香港失業率低至3.3%,就業人數史上最多,建築、飲食、IT甚至洗碗均出現加薪也請人難的情況,說人人有工開並沒誇大;美食店林立,米芝蓮餐廳數目屬全球前列;罪案率差不多全球最低…

從個人主觀的街坊體會,我也覺得香港絕對是好地方:我養了多年的愛犬Maggie近月突然暴瘦,我在日前要帶牠到旺角的獸醫總店求診。跟獸醫交談間,得知他們的診所24小時營業,Maggie的主醫是畢業於格拉斯哥大學 (世界頂尖獸醫學院) ,已在港執業8年,診所獸醫是來自悉尼的癌症專家,更想不到他們在診症後還會把狗的尿液運往美國作更多專科化驗——連30多歲「當紮」的獸醫翹楚也離鄉別井到他們心目中可一展所長的天堂——香港,以頂級人才和科學為港「物」服務!我帶Maggie看病後走到街上,發現獸醫樓下還有中醫、西醫,更有間晚上10時後半價、可能是全球最晚打烊的壽司店——醫人、醫狗、醫肚一條街搞掂,正是香港高度便利、以客為本的寫照!

當然,世上無絕對的天堂;但不論主觀、客觀而言,香港亦稱得上是樂土吧!可是大家一打開報紙,卻會以為香港是人人不快樂的人間煉獄,傳媒、議員們鋪天蓋地的聲音講到香港彷彿身患絕症、快要死一樣!醫學界有人研究過所謂 “Nocebo effect” (負面心理作用) ——在一個實驗中,參與者先受一次電擊,並要為所受痛楚在0至10分中評分;然後,研究者告訴他接下來的電擊將會更強;結果,他為第一次電擊的痛楚為5分,往後幾次則有8至9分,但事實上兩次電擊的強度一樣,越來越痛只是心理作用!我覺得香港今天情況也一樣,明明客觀上是樂土,但在各方越唱越衰下,本來好端端的社會卻變得越來越不快樂!

我認為香港現時面對最大的問題是「心」——明明客觀情況理想,實力、潛質強橫,但卻連想一秒天堂也不敢!要解決香港的心病最好方法便是客觀面對事實,誠實認清自己「好」與「壞」!今次施政報告做到了第2點——特首提出的14個委員會便是為香港做「全身檢查」以改善香港「壞」的一面;如果我們可同時認清香港的「好」,重拾與我們實力匹配的積極拼搏之心,在景隨心轉下,我們不其然會發覺香港其實有成為一流國際都會的潛力,心中的理想家園更是近在咫尺!

Monday, January 21, 2013

「同理講心」(五):中坑十年內必「變心」!

(刊於AM73020131月21)

黃金五年中香港要有正面轉變,躍升為與倫敦紐約齊名、更人性化、更繁盛的國際都會,除「講腦」的客觀經濟機遇外,「心」的轉變同樣重要。而黃金五年正好是「變心」的關鍵時刻,皆因同理心最高、對香港經濟社會了解最深的中坑一代在人數上正處絕對優勢,我這些中坑們家中有老有嫩,不論房屋、商業硬件、教育、醫療、環保均事事關心——古語有云「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我們卻是「老事嫩事大小事,全關我事」,而且手握最多選票!

但這「變心時刻」卻一瞬即逝——十年之後,我們年屆六十,青壯能幹不再;我家中兩老年屆90,可能已經仙遊;中坑子女們行年三十有餘,自己也有子女了,可能只有大時大節才和父母吃頓飯,若20至29歲不聽父母話,30至39歲時更不用想了!十年後的我和老婆亦回到未結婚時的拍拖年代,閒來到浪漫的西餐廳撐檯腳,不用再每星期到酒樓為男家、女家老幼親戚們預訂12人大檯!

當我們這代垂垂老去,上下兩代家人及其關心之事均漸遠離自己,我們的社會視野將漸變狹窄,只以自己的老人需要為主導——同我講教育、年青人競爭力?我一定轉台;擴充醫院老人科、大量興建老人中心、增加老人津貼?嘩,舉腳支持!

我們與甘於犧牲、「不想供死細路」的最偉大一代不同,我們人多勢眾之餘,不少更認為我們這代為香港創下輝煌成就,讓細路供得辛苦一點也合情合理,因為we deserve it! 現今醫學昌明,我們很可能活到90歲;換言之,我們這些人多勢眾的「暴君六十」老人霸權,將以選票統治香港足足30年,完全掩蓋人丁單薄年輕一代的聲音!如此政治環境下要在老人福利外進行任何大型軟、硬件投資,恐怕已為時已晚、舉步為艱,躍升國際都會時機已經錯失,只會變成「老年都會」!故此,我們若再在香港的關鍵建設、轉變拖延幾年,便會錯過整個社會最開放、最包容、最富同理心的心態改變時機,由「事事關心」變成「事不關己」!

人口比香港早一步老化的國家「供死細路」屢見不鮮——法國大幅加稅、日本累積龐大國債等,都是上代人「使大左」要由下代償還的例子。正如上周指出,香港年青人的起跑線已遠比西方年青人更前;香港年青人要做的事,便是把握黃金五年「起跑」,我們中年人亦要趁現在還有心有力關心子女,帶頭建設香港不足夠的軟硬件,為我們中坑最窩心的八十後一代創造向前「奔跑」及長勝的空間,讓香港發展更上層樓,創造屬於他們的黃金50年!

同你講心3個星期,相信大家都明白黃金五年人口結構對我們未來發展的獨特性和重要性——香港人若對家園有任何不滿意的地方,便要把握時機好好利用我們第一代的香港價值觀、第二代的視野和財富及第三代的良好教育和幹勁,上下一心改變近幾年凡事得過且過、少做少錯的心態,重拾以往的奮發打拚精神和劍指四方之心,再建一個令大家稱心滿意的香港!

Friday, January 18, 2013

「同理講心」(四):中坑一代——老事嫩事全關我事!


(刊於AM73020131月18)

談過香港老年最偉大一代和準備接棒的八十後一代,今次要講黃金五年轉變能起最關鍵作用、最富 “Empathy” (同理心) 的一代——老人家當年養大的化骨龍、今天50歲左右、我身在其中的嬰兒潮一代!

香港人口的年齡分佈圖呈「亞」字形,當中45至54歲的人口數目遠遠拋離其他年齡層!若有外國朋友來港,想知道一個最常見的香港男性是甚麼樣子(typical face),你只需把左邊的公仔給他看便可。大家在香港街頭最常見的男人便是像我一樣、約50歲的「中坑」!

中坑們是香港三代人中最富同理心的一代,乃成長背景使然。在還沒有「兩個就夠哂數」的年代,每對父母平均養育6個子女!這除了令我們在人口分佈中佔絕對人數優勢,父母含辛茹苦也令我們心存相當「內疚」,自覺欠了雙親很多。這多多少少反映在「我(們)的志願」上——與今天比較「唯心」、敢於追求自己興趣的年輕一代不同,大多數嬰兒潮努力讀書,都是希望成為律師、則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爭取「薪高糧準福利好」,讓雙親過更好生活以報養育之恩。

中坑們會記得我們長大過程中見證香港社會、經濟的轉變。我還記得幼稚園高班的某天,父母「飛的」到學校接我回家,我問父母「不是說的士很貴,除非老人家要入院才可以搭嗎?」父母說因為要躲避滿街「菠蘿」。我更不解,怎不趕快到街上撿幾個菠蘿回家;我記得30年前我入大學的那年,香港終於不需要受聯合國賑濟,終於不再是「國際乞兒仔」,今天更是富裕先進地區;我也73年中國改革開放、鄧小平南巡,身邊不少朋友紛紛北上設廠;八九民運、大規模移民潮、九七回歸……我也通統見過。

到今天在我們的屋簷下,父母大多年屆古稀,退休多年;子女則已從大學或高中畢業,剛踏足社會。因此,除了自身的中年需要外,我們亦必定明白老人家和年青人關心之事——冬季寒潮襲港,哪裡的棉襖保暖、怎樣揀靚鹿茸我知,皆因要照顧家中兩老;哪部新出的Android電話最好最潮我又知,因為孩子們會磨蹭著要換機!教育、就業、醫療、買樓……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我們可說「老事嫩事大小事,全關我事」!同理心「爆棚」實相當自然。

相對於八十後只觀看到香港成功故事這部「電影」的最後10分鐘,我們則由開場至今從未離座,對香港認識當然更深一層,知道 “how we got here”。同時,我們因家庭因素,絕大多數的公共議題都感同身受,事事關心。故此,黃金五年中香港要作出轉變,我這一代絕對是最「知埞」(best informed)、最不偏不倚(unbiased)、最合適的裁判 (jury) !示威遊行是否真代表香港社會整體意見?與其數人數,不如看看中坑佔遊行人數多少!了解香港、了解三代人需要的中年一代人多勢眾,絕對有心有力以選票迫使政府、議員急中坑所急——亦即是急老中青三代人所急!因此,黃金五年中坑的「人口霸權」,正好以「心」為香港正面轉變帶來契機!

Monday, January 14, 2013

「同理講心」(三):八十後,黃金五十年靠晒你啦!(下)

(刊於AM73020131月14)

作為未來50年的最大得益者,第三代的八、九十後一定要是在香港未來如何發展方面問得最多問題的一代;而答案不在電腦,而是蘊藏在上幾代香港人的心、腦裡面。

縱觀香港成功因素,不外幾個條件:努力不懈;永不說「不」的奮發打拚精神 (can-do spirit);不論在社會或是工作中的團隊合作精神(teamwork);凡事目光長遠放眼將來;超越自己個人的宏大志向 (A higher goal than oneself) ;最後是運氣和機遇。八十後要接棒,最需要的未必是甚麼國民教育,而是地道「香港教育」——跟父母、公公婆婆多吹水,多聽聽他們的香港故事,知道香港成功之道, “How we got here!”

上周看似說盡八十後壞話,但我絕非看扁他們;年輕一代有很多與我們這代不同的特質,可互相取長補短。很多HR可能覺得他們做事太「唯心」、衝動、不可靠,但唯心本身並非壞事——正如我的一位八十後研究員說過:“Many people in my generation will give up everything to join an NGO in a heartbeat!”(我這代很多人想也不想便會放棄高薪厚職,加入非牟利組織工作!) 八十後不僅學歷高,而且多才多藝、有理想、有熱情;他們有的在四川地震後自發到災區協助救援,有的在醫科以A+成績畢業後遠赴非洲當無國界醫生,有的全力投入環保運動……這些都是我一代人年輕時沒想過要做的事,不但反映現今青年敢於追求夢想,更突顯父母對他們追夢的無條件支持!

HKGolden50的構思也是源於跨代交棒的意念——八十前只有我一人,八十後高材生則有9個,因為他們是黃金50年的最大得益者 (我可不太想活到一百多歲),所以為建設黃金50年「擔泥托水」的也應是他們!兩代人相同目標、不同思維角度的協同效應 (synergy effect) 極大:Facebook、Blog由他們一手包辦,亦是他們提議在年輕讀者較多的am730撰寫專欄,否則我便無緣和大家見面了!我們組織成立一年多出版了多份份量十足的報告,也舉行了超過200場知識分享座談會,為香港最美好50年用心用腦用力;若你覺得我們略有成績,那麼你也要相信這種跨代合作模式不僅在NGO有用,在商界、社企、家庭同樣會行之有效!

HKGolden50的一個核心信念是帶頭建造香港最美好50年的必是八十後,因為他們在先進價值觀沐浴下成長,對社會經濟建設的態度漸由上代的「最大化」(maximizing) 轉變成「最優化」(optimizing) ,由以往單純追求最高利潤變成兼顧文化、環境保育的可持續發展,未來香港除更繁盛外還可更人性化、更環保!

香港年輕人在全球八十後博弈中佔盡先機——美國年輕人平均每人肩負數百萬港元各式債務,香港200萬年輕人卻每人坐擁50萬儲備;他們要還上代的債,我們卻有上代留下可讓八十後發揚光大的本錢,兩者已不在同一起跑線上!香港八十後身在福中要知福了!八十後要帶領香港再創輝煌,除了好好運用自身優勢、參考前人經驗,只需一個心態上的改變(mindset change)——如果年輕人可把視野放遠放闊一點,不再只聚焦在big picture的幾個像素(pixels)上,那麼他們為香港畫出來的“next picture”,必定會比前兩代的更豐富、更豔麗!

Friday, January 11, 2013

「同理講心」(二):八十後,黃金五十年靠晒你啦!(上)

(刊於AM73020131月11)

八、九十後近年常常成為媒體焦點。社會對這代在較富裕環境中長大的年輕人有褒有貶,我則認為他們雖因成長背景而有一些長輩可能看不順眼的特性,但若他們能和上兩代的老人、中坑們有更多溝通、合作、互相學習的話,定能發揮本身的潛能,創造屬於他們、香港有史以來最好的黃金50年!

八、九十後成長在電腦科技急速進步的 “Technology boom”,對他們有極大影響。在資訊世代(Information Age),「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不再適用,而是「家有一『腦』,勝過多『老』」——只要“Google”一下,即可獲得無窮資訊,足不出戶能知天下事。

資訊垂手可得,卻培養了年輕學子一種「資訊即食」的態度——網上資訊當成自己的知識,卻沒深入思考來龍去脈和真確性;copy and paste便可寫出洋洋數千字論文,但搬字過紙難免有消化不足的問題,結果被教授質疑時不懂解釋乃家常便飯。相比之下,中坑求學的年代則要讀過很多書、在很多不眠之夜中費煞思量,才寫出一篇論文!我認識一位大半生作育英才的九十多歲華仁神父,親身教過香港老中青三代,也有以下觀察:「要現今的孩子細心想想問題時,他們第一反應總是『答案是甚麼』,沒耐性思考,甚麼也要『即刻』!」

這也是現今香港社會即食文化的寫照——凡事追求即時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戀愛、工作、興趣通通即興,求快求刺激,想做就做,不需作長遠投資——當年我們父母每家生了6條化骨龍、為他們供書教學,付出大量心機、資源,還不保證有回報;我一位年輕朋友正好道出反映現代香港家庭觀精粹的見解:「梗係唔生仔啦,生咗舊叉燒點算!」結果她與丈夫只鍾情養最忠心、「心機投資」回報最快的狗兒,每周「一家三口」遠足為樂。由此看來,香港金融市場「窩輪」(warrant)成交量全球第一便不足為奇了。但即興的婚姻、事業欠缺腦筋、感情、汗水的投資,結果當然只得片面的收穫。香港價值從來不是one-night stand、one-month job,而是要全心全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做好一件事!

除了這種即興文化外,年輕人另一大問題是社會參與度低,普遍不關心新聞、政治。搞社運、上街示威抗爭的可能多是八十後,但數據顯示他們其實只屬少數——18至30歲的市民中,只有三分之一有在立法會選舉投票。中坑一代要交棒給八十後,讓他們肩負帶頭建港的重任,似乎還需時間和耐性,待年輕人培養足夠的社會責任心才能做到。

各位讀者別誤會﹗雖然我今天好像數盡八十後的不是,但他們始終是香港最「窩心」的一代——上兩代人傾盡心血培育,而香港的未來又是靠他們「食胡」。當然,八十後仍需多聽聽別人的想法,包括前人排除萬難的成功故事,才可更全面了解他們未來應為香港做些甚麼;但我依然堅信我們可創造黃金五十年的最關鍵一代仍是八十後,他們很多特質和長處均令我充滿信心!想知道年輕一代如何令香港變得更美好?且看下回分解!

Monday, January 7, 2013

「同理講心」(一):最偉大一代——核心價值主筆

(刊於AM73020131月7)

HKGolden50一向非政治、非牟利,以客觀數據為依歸,我們一直說黃金五年(2010-14年)乃香港未來50年,到底成為下一個倫敦還是威尼斯的關鍵時刻;理性的「腦」和感性的「心」對香港正面改變同樣重要。努力讀書可出人頭地,但學校中仍有很多懶學生;厭食症病人都知道需多進食吸收營養,仍有很多病人餓死——客觀論據外仍要一顆求變求進的心,否則多好的建議、藥方也是徒然。「講腦」之後,今天開始這四集就「同你講心」——老中青三代都有心令香港變成一個更人性化、更繁盛的家!

黃金五年為香港170年歷史中可變性最高的幾年,錯過了便恨錯難返,乃因現時人口結構正處於心態轉變的窗口——接棒建港的八十後是教育程度最高、國際視野最闊一代;五、六十後「中坑」上有高堂下有妻兒,見證上代百般辛酸,孝順之餘也對兒女加倍用心,自己讀不到大學的則更希望孩子能入大學!三代問題他們均能設身處地設想,同理心絕對爆棚,人數上更佔優勢,絕對可帶頭把香港改造!

而70歲或以上的銀髮一代則肯定是香港現存最偉大一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他們一生風雨飄搖——至少歷經二次世界大戰、捱過日軍侵華、國共內戰;為逃避戰亂、政治迫害,盡斷家鄉人脈事業來港,像去年特首選舉候選人父輩也分別來自山東、華東。他們在物質貧乏、缺乏親友支援下,平均每個家庭更養大6個像我般的化骨龍!

在未有菲傭、紙尿片的年代,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兄長輟學到工廠打工幫補家計、弟妹做完功課後幫媽媽穿膠花……粵語長片中一家八口一張床、媽媽當舞女供養孩子讀書的情節也相當寫實!相較今天生一個孩子也嫌煩而寧可養狗,當年的父母排除萬難養育子女成才,絕對值得敬佩。1945年至51年間,香港人口由60萬暴增至220萬,房屋、公共資源嚴重短缺;但最偉大一代沒有排斥在他們家旁搭建寮屋的新移民,反而幫他們一起「僭建」,體現互相扶持、同舟共濟的香港精神。在貧窮和歷史大環境種種挑戰下,他們並沒有怨天尤人,反而積極進取、靈活面對,甚至還接濟國內親戚!

最偉大一代勤奮向上、靈活變通、實事求是、肯為下一代社會犧牲小我,正是他們年復年、月復月的身體力行和現今中年一代從小耳濡目染,孕育出香港價值——他們見證香港價值的萌芽、成長至發揚光大,絕對應持有香港核心價值「版權」!奇怪的是,現時最大聲疾呼「核心價值」的不是這代耆英,也不是佔人口比例最多的中坑,而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核心價值不是口號、不是潮流、三分鐘熱度,而是需經長年累月實踐和體驗的態度。

老人津貼風波(圖)中,一些長者說:「我仲有能力,唔想每個月攤大手向政府攞錢,供死班細路!」很多年輕人一畢業便申請公屋、中年人也會覺得「人到70,刮多少油水也合理吧」,這些老人卻堅持自食其力、自強不息。聽聽這些在消失中一代的香港故事,肯定是明白我們核心價值最好方法!

Friday, January 4, 2013

進攻是最佳防守,投資才是創富良方

(刊於AM73020131月4)

香港過去投資不足,和公共財政方針不無關係。要改變,關鍵是政府的財政預算準則(budgetary criteria)。政府一向力求把公共開支控制在GDP的20%以下,堅守「大市場小政府」原則。然而環顧全球,比香港人均GDP高9%的國際經合組織(OECD)平均政府開支佔經濟46%,比香港人均GDP多28%、全球競爭力名列前茅的德國更接近一半﹗可見公營部門(public sector)絕非愈小愈好。事實上,以香港GDP兩萬億及政府開支4,000億計,即使政府增加開支10%,也不過把公營部門由20%增至22%。但這兩個百分點足有400億,可興建6間科大或瑪麗醫院,規模之巨不容置疑。

有說政府公共財政其實受基本法107條規限,保守、審慎理財無可厚非。但假如細讀基本法,107條明文特區政府應「力求收支平衡」而非「力求巨額盈餘」。現時不斷出現的「結構性盈餘」根本是一種「系統性不平衡」。由此可見,基本法其實已「內置」機制,提醒政府在經濟社會有需要時,應毫不猶豫地增加投資,而不是墨守成規,坐視不理。

關鍵是眼前的香港不折不扣是個仍然增長中的經濟——每個打工仔都肯定有一個(甚至更多)職位等著他上班賺錢。且看2010年起,金融業、進出口貿易業大受打擊時,香港總就業人數卻在20個月內在歷史新高的基數三百五十多萬,以有紀錄以來最高速度增加了4%,也是說額外十多萬人「有工開」,私營機構職位空缺更達7萬個 (佔勞動人口2%)!

因此,今天的投資不可能是大白象。面對龐大市場需求,加上土地和人手均告短缺;此時對各項軟、硬件等生產力的投資,如大學、再培訓、人口政策引入精英等,必定有可觀回報。

香港位處於全球增長最快區域亞洲的心臟,政府理應順應龐大市場需求和社會長期、迫切需要「應使則使」,做個「大市場,明眼政府」,盡用我們的先行者優勢(first-mover advantage)做好各項配套,鎖緊機遇,創造良性循環(virtuous cycle)——機遇由全球各地湧入,有為的(enabling)政府順勢投資,造大服務業軟、硬件容量以疏通(unblock)雙樽頸,好容納更多機遇,造福市民亦為政府帶來更多、更穩定、更長遠的財政收入支持更大的經濟、社會投資,引入更多機遇……政府想長遠財政穩定,今天更要投資,鎖緊需求和機遇,才可保證收入「長做長有」,才是真正的「應使則使」。

更重要的是,港人必需瞭解,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vacuum)之中。區內強敵環伺,無時無刻都是個動態博弈(dynamic game),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威尼斯沒有因應來自世界各地的機遇而造大造好,才由大都會衰落而成明日黃花。亞洲區內有心有力有錢的對手多的是,如新加坡早就香港優勢進行針對性建設。假如香港再不投資,競爭力勢將被軟、硬件雙樽頸帶來的成本上漲嚴重侵蝕,顧客、企業早晚會捨港而去,到其他質素高、價錢低的城市去。

換言之,財爺曾司長的擔憂確實有理。面對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假如香港不力爭向上,繼續盲目派錢,最終只會嚴重侵蝕政府收入基礎(undermine our income base),入不敷支、步歐債國家後塵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