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9, 2013

發展=香港人不小看香港

(刊於AM73020134月29)

哀莫大於心死。加入HKGolden50的第一個80後Sylvia,是個普通家庭長大的上水人,但她的能力絕不普通——以優異成績「拔尖」入讀香港大學,取得工商管理和法律系雙學位,畢業後當上了投資銀行經理。Sylvia最不普通的是一顆熾熱的愛港心:她曾想放棄大好仕途,成為我們這個絕不會令人發達的非牟利機構的全職研究員,幾經辛苦才勸服她:「你最好還是兼職幫忙——先做好自己再做好香港吧!」要令這顆愛港心停止跳動、完全心死,方法只有一個:停止香港發展!

「我來自上水。自有『水貨客』起,『上水淪陷』一詞一直不絕於耳——還記得去年九月,不少中學同學和朋友都有參加『光復北區』、『光復上水』的行動,反對水貨客攻佔上水火車站,令站內烏煙瘴氣。其實火車站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有朋友就曾在Facebook留言『今日上水,明日香港』:區內嬰兒買不到奶粉,小朋友飲不到益力多、學生無法入讀區內中小學、區內住宅多被內地人購入 (有些更非法用作儲存水貨倉庫)。於是所謂仇國情緒日益嚴重,有些較激進的朋友『逢中必反』,要『維護港人利益』、甚至揮舞港英旗幟。漸漸地,為『強國』人說句話的便是『左派』,也有『中國人請滾回中國』等橫額口號,發展出我的『左』、『右』危機,我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成了個不折不扣的邊緣人。

內地人來香港『搶資源、搶飯碗』,今日樓價高企全拜內地人所賜、內地自己食品安全有問題就搶光香港嬰兒的奶粉……這些很多人覺得理所當然的話,我一再深思,是甚麼時候我們把『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精神發揚得如此光大?你內地奶粉有事是你自己的事,我只管我香港奶粉夠吃;是甚麼時候我們開始學習晚清的閉關自守、故步自封——香港的工作只應由香港人做,港人港地……我不是不愛香港,而是我越想越恐懼:狹隘思想終會害死香港!

真的沒有更好的對策嗎?若香港可解決樓宇供應短缺問題、奶粉商不用限制供應、各行各業各人良性競爭、爭取建設更多校舍於北區,如此雙贏不是更美好嗎?我知道有人會說:香港如何能應付中國十三億人口的食物安全問題、如何能容納中國廣大人口定居於此……但這已不只是香港與中國的問題,全球化的發展早已把世界各國的距離拉近,我們的視野應擴闊至全球,不只是『中國香港』,更不只是香港自己。

香港永遠也會是我最愛的城市:在我心中,香港是個熱心助人、積極向上、事事都『做得到!』(can do!) 的地方,發展於我而言正是『光復這個香港精神』。我深信香港有潛質、更有實力媲美和超越紐約、倫敦;香港人有心做的,一定沒有可能做不到!我們可以由轉口港成為工業港、再變成今時今日多姿多采的服務業中心,現在更不會被錦上添花的發展難倒。香港加油!」

Monday, April 22, 2013

發展=現代愛情故事可在香港延續


(刊於AM73020134月22)

提起80後,很多人總想到初出茅廬的後生仔,但其實最「老」的80後已年過30;Kevin便是HKGolden50第一個成家立室的80後。Kevin是我認識唯一攻讀沉悶稅務碩士的朋友,但他的愛情故事卻精彩絕倫:兩年多前,香港出生、多倫多讀書的Kevin已和他的真命天女——內地名牌大學畢業後到倫敦政經學院(LSE)讀碩士的Cecilia共諧連理,橫跨四地的成長和文化背景,在香港開花結果!

Kevin一定是眾成員中EQ最高的一位:孝順(時常在母親的社企素食店幫忙)、溫柔體貼、熱心社會……這位100分的好兒子、好市民終成功娶得美人歸!但是,假如香港的房屋、寫字樓、國際學校等硬件不發展,不但令社企受貴租之苦,更會令跨國企業捨香港取新加坡、上海,Kevin和Cecilia等國際人才也會選擇在香港以外的地方落地生根!一個更開放、更多元、更國際化的香港,除給港人更多的擇偶機會,也能讓他們見盡各地之長,成為世界公民。 現時,本港每年有二萬多對新人屬中港婚姻(即40%),不久應會過半。我們沒理由一味妖魔化這麼多段美好姻緣所代表的豐富文化與經驗交流,以及早已相當自然的中港融合。

現在且讓Kevin細說他橫跨四地的浪漫愛情故事:「我是個香港土生但不土長的人,11歲移民加拿大,在異國成長、讀書、稅務碩士畢業、成為會計師,漸漸融入西方社會。直到香港有理想的工作機會向我招手,我才在闊別十多年後,返回了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以求大展拳腳。 在國際投行一日的工作量和見識,可能相當於其他工作三日的總和,每天都會接觸不同的國家、行業、公司和人群。但從未想過這個事業平台,竟也讓我遇見了生命中的那個她。

在為某內地公司融資的項目上,我認識了來自別個部門的她。初次見面便令我覺眼前一亮:有古典東方美的她,出生於內地,在英國碩士畢業後到香港工作;她不但聰明絕頂,獨特的成長背景更造就了她的獨特視角與智慧,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而她,也通過我接觸到另一個世界,一個根源於香港而深受北美文化薰陶的價值體系。一個民族,兩個思想,三門語言,四種文化,就在我們的交流和相處中,求同存異,互相探索、發現、驚奇、融合。

如今,我們已攜手度過近兩年快樂的婚姻時光。透過對方的視野,看到另一個世界的神秘和喜悅,卻越發強烈、歷久彌新。利用自身的背景、閱歷和知識,我們常為對方的工作、生活提出建議和解決方案。多種文化和視角的交融,不經意間影響和增強我們的個人修養和能力。 這樣一個現代愛情故事,想來只可能發生在國際金融中心,因為只有一個充滿活力和包容的國際金融中心,才能吸引世界各地『身懷絕技』的人才在此相聚、相識,建立友誼和商機,甚至相知相愛、相許相守,相互迥異卻有共鳴的多種文化背景才能匯合交融、迸出火花,在香港尋到他們幸福美滿的人生。相信大家都會衷心希望這一個個溫馨的愛情故事會繼續留在香港,而不會悄悄溜走到倫敦、多倫多、新加坡或上海!」

Monday, April 15, 2013

發展=讓港人留在香港工作

(刊於AM73020134月15)

中國發展一日千里,不止北京上海,甚至三、四線城市的發展均日新月異;繁華背後,吸引我眼球的卻是一些關於農村的報道:鄉村年輕人紛紛離開貧窮落後的家鄉,前往大城市尋求事業發展,結果出現一條條老人村、嬰兒村——只剩下退休老人和出外工作農民工的年幼子女,全村一片寂寥。為追求更好的生活,人總會追逐機會、發展所在之地:20萬菲傭離鄉別井來港打工,是因為家鄉貧困和發展機會缺乏;當年大量難民帶著資本、知識和冒險精神來港打拚,為香港崛起奠下厚實根基,亦是因為對開放的香港給予無限機會的嚮往……

大陸農村凋零、菲傭離鄉打工、李嘉誠從潮州來港發展,和我們HKGolden50的十優狀元Alfred有甚麼關係?在他解釋之前,我要先問港人一個問題:我們是否希望因缺乏硬件發展,而使香港170年歷史中讀書最多、見識最廣的80後一代苦無發展機會,使他們被迫撰寫自己的「遠走他鄉的故事」?

「我畢業後在國際策略諮詢公司McKinsey工作了5年,主力負責消費品、零售和服務業項目。已經忘了是哪個星期天晚上,我十萬個不情願地踏上那9:10pm離港的KA870航班,從香港前往上海,登機後卻乍然看到左側3個McKinsey香港辦公室同事、右側的中學學弟和後面兩位任職基金和銀行的朋友——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很久沒能在香港碰見了,最後卻只能在往上海的飛機上碰見!也很難怪,在5年期間,我在內地工作的時間遠比在香港多:在2010年52周內,從香港出差到上海超過40周,而且幾乎都是周日晚上航班到上海、周五傍晚回港。加上內地空中管制問題,周五回港的班機基本上肯定延誤,到家的時候往往已是夜闌人靜。

中國加入世貿後,很多跨國公司意識到將來趨勢是開拓內地市場,紛紛把大中華區甚至亞洲區的總部都從香港搬到上海:上海各區政府不僅給與跨國公司稅務方面的優惠,還投資興建各類型的產業園區,以僅香港兩成的租金吸引企業進駐。結果是Nike、Starbucks、LVMH、Disney、Yum Brands(Pizza Hut母公司)、GE等大企業都把亞洲總部或大部分實際業務人手都轉到上海,連帶服務跨國公司的附帶行業(如諮詢公司、廣告公司、市場研究等) 都紛紛減少在港聘請員工。剩下來因為家庭原因而留在香港的高層就自嘲為『二五仔』,意即每周二離港、每周五回港。08年金融海嘯後,跨國公司更熱衷開拓內地市場,所以我們這些相對年輕的員工甚至需要做『日五仔』了。

其實香港與國際接軌多年,有言論自由,有相對透明的政治制度,有良好的法治制度保障產權,如果不是因為缺乏住宅和商業硬件而導致租金飛升,缺乏醫療設施和國際學校等配套,有多少人真的願意拋下一切北上尋找機會?但如果香港繼續拒絕發展、租金情況繼續惡化,相信我和20萬在上海工作的港人一樣,唯一選擇就是登上最後一班北漂的航班,幽幽的看著這煙花已謝、笙歌已停的孤城,聆聽著故事的最後尾聲。


Monday, April 8, 2013

發展=九歲兒子能回家睡


(刊於AM73020134月8)

HKGolden50是個跨代接棒的組織,9個研究員是80後,我是僅有的80前——在香港最好的50年,80後是最大受益者,所以他們也應當為香港美好將來捱更抵夜、擔泥托水,受益者自付,而我這中坑50年後應已被大自然「循環再用」,現時角色只是傳承上代人給我的價值而已。正如香港世界級的醫療體系若要保持服務質素,只有好醫生、好護士是不夠的,亦需要新醫院提供更大服務容量;香港任何發展都需要軟、硬件兩大元素,而後者需要大量土地——因此我們所有好的改變都應與增加土地供應加上「等號」!但近來各方卻有很多聲音反對發展、反對填海、反對新市鎮發展……

我明白支持發展對年輕人來說是一件「唔cool」的事,但作為三代香港人讀書最多、見識最廣、最有heart的一代,年輕人更重要的是做「對」的選擇!將來數星期,我「最cool」的80後同事將在此說些「最唔cool」的事:他們對發展的見解,讓大家聽聽9位來自普通家庭年輕人的心聲。打響頭炮的是參與許多基層工作的 Annora:「我一向覺得公共政策可改變世界,所以在大學選修政治系,希望通過政策研究正面影響社會!過去8個月,我和同事參與了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關注貧窮人口居住情況的義工活動,拜訪很多蝸居在深水埗、觀塘、銅鑼灣舊樓中的基層人士,並舉行『家有幾米』體驗館,以提高公眾對基層住屋問題的關注。

你未親身看過,根本無法想像他們由20至100呎不等的『家』的環境是何等惡劣——有伯伯的床位連坐直身子的空間也沒有,他感嘆『人未死,已要瞓棺材』;有一家三口擠在僅50呎、無窗無冷氣的梗房,每逢夏天室內溫度都升至40度以上,9歲兒子每天寧願睡公園也不願回家睡覺……『家有幾米』體驗館的參觀者看見一個個令人心酸的蝸居故事,都深感震驚:『乜呢啲地方係人住咩?點解香港仲會有呢啲好似第三世界嘅情景?』 

是次經驗給我最大的體會是:為何港人口口聲聲支持人權、要讓人live with dignity,轉頭卻反對發展、反對開拓土地?香港逾十萬人蝸居在籠屋、板間房中,歸根究底亦因香港過去10年房屋供應比回歸前大大減少,平均每年落成單位不足2萬,大家自然越住越細、越住越貴!蝸居居民的共同願望就是快點上公屋,重新得到住得安全舒適的基本權利,但公屋輪候冊人士由2000年約10萬大增至現時22萬,假設未來每年興建2萬個公屋單位也要逾10年才能應付長龍!

建造房屋不外乎發展及重建;打開報紙卻常見到某某組織反對發展、投訴重建項目逼走街坊……在作出這些控訴前,大家總遺忘了那十多萬蝸居戶,甚至忘了自己也居住在狹窄環境!興建房屋需要土地,在反對開闢新市鎮、反對任何填海前,又有否想過劏房居民需要新的房屋建設?有否想過身邊不少朋友希望成家立室,同樣祈求更多新土地、更充裕居住空間?

我是個戶外愛好者,周末時常相約好友行山;如果政府能繼續保護我們在世界大都會中獨一無二、佔香港面積40%的郊野公園,而選擇在低生態價值海岸用最環保的技術填海發展新市鎮,我非常贊成,因為在適當地方填海發展便『相等』於為港人謀公義、謀舒適、謀幸福——讓香港各階層有更理想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