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30, 2013

突破呎限的創意

(刊於AM73020139月30)

今天講講香港十項全能第三項:創意!

香港應是全球每呎面積內含最多創意的地方。相比北京798、柏林Kreuzberg等集中的藝術區,港式創意其實已滲透各行各業、每街每巷,在城市面貌呈現:常到日韓的港人都會同意,香港蒲點旺角、銅鑼灣比起東京渋谷、首爾明洞更有地道特色、更富活力,新加坡濱海灣一比之下更顯乏味、公式化。很多到訪深水埗、油麻地、中上環的外國遊客都一見鍾情,留港兩週變永久定居,連最文藝的法國人居港數目亦已是97年兩倍。

港人生活每個環節每年也在創新:節日傳統食品常被改頭換面,月餅厚皮變冰皮、再有奶黃,加數十種餡料、多黃少甜,早已帶動廣東省月餅潮流;香港也率先把西方萬聖節帶到亞洲,成人玩鬼多過細路;連上街示威亦因「花呢花碌」道具和街頭表演被外國傳媒譽為全球最有創意遊行…一個腦筋如此靈活的地方自然孕育出多姿多采的地道街頭藝術,《狂舞派》橫空出世絕非偶然。其實正如香港美食由街邊麵檔至米芝蓮3星都味道一流,我們的創意和藝術也已由草根開花到廳堂!

今年5月,全球頂尖現代藝術展Art Basel選擇香港作為亞洲展覽城市,打敗東京、北京和鋪好紅地毯的新加坡,勝出關鍵在於自由包容的傳統:任何文化、政治、性取向等主題均百無禁忌,給藝術表現無限空間 (在東京可能不能談二戰、在新加坡不能談政治,內地則更麻煩…) ,故近10年香港藝術拍賣額急升12倍,最近聽到很多文科生最嚮往工作是到拍賣行做art specialists。這種好工5年前根本不存在,反映這幾年香港文化沙漠已遍地開花。

藝術不是小眾品味:即使藝術教育未必令你成為名畫家、表演者,但可培養觀察力、分析力和創意;我一位從事貿易的朋友聘請了一個演藝學院學生,也盛讚她充滿活力、靈活變通,表現突出!富創造力的人正如補品,令各行各業表現更富動力和活力,合力創造出的城市面貌自然引人入勝、魅力沒法擋。

再者,香港建築、時裝、室內設計等創意行業亦因中西交流匯聚靈感而具世界級水平!我到訪過瑞典、芬蘭所謂設計之都,其實相比下香港絕不輸蝕,尤其住宅設計更是全球最好,獲獎無數;這是因香港寸金呎土下常要千方百計「地盡其用」而磨練出來。我在金融界20年來看盡內地樓盤,港人畫的圖則一看便分得出,因為設計確是合理、細心、人性化得多。當盡力用好每一吋空間的香港建築師在港外沒有空間限制,發揮自然更淋漓盡致、傲視同群。反觀內地建築設計往往「娘爆」,故很多內地地產項目均會出手闊綽聘請港人。香港建築、設計師在內地利潤在過往5年已升多倍,佔總額達7成。

但可惜我們雖創意無限,但場地卻有限,租金高昂令新丁畫家、設計師難以找到容身之所;數年前藝術家們紛紛湧進租金低廉的火炭,現在工廈被劏房住戶進駐,連這最後緩衝區的租金也開始飆升…幸好未來兩三年港珠澳大橋落成,香港在1小時內接通廣州、西珠三角;香港設計師習慣環境狹窄、制肘重重,現在我們卻有充分條件成為全省創意之都,讓整個廣東省成為我們更廣闊的畫布,港人創意終不再受呎數所限而展翅高飛!

Monday, September 23, 2013

送風、追月、追旅客、追將來!

(刊於AM73020139月23)

縱使橫風橫雨,為了香港前途,我們今天仍會風雨不改,繼續討論香港十項全能的第二項:旅遊。

要判斷香港旅遊業表現如何,最好指標肯定是同區高收入地區用腳投票的「同輩測試」(“peer assessment”) ;而最苛刻又最好的評判不會是來自服務業水平較低的內地,而是和我們一樣奄尖企理、最有要求的新加坡人、文化修養極高的日本人和慣用最新科技的韓國人…

星洲永久居民人口僅香港一半,大家猜猜究竟是獅城旅客訪港人次還是港人到訪星洲較多?答案是:2011年有多達79萬新加坡人來港,遠多於同年只有46萬港人訪星,即星洲人均訪港次數為港人訪星3倍!韓國人也是一樣:2012年有逾100萬韓國人訪港,而每年平均訪韓港人則只有35萬。日本人熱愛香港程度亦不遑多讓,同年有180萬日本人訪港,而只有 50萬港人訪日。香港沒有名山大川、千年古城,卻能吸引發達國家來客到來,今年從更會從紐約手中奪得旅遊業金牌,成為全球最多旅客的國際城市。

大家到街上一看,便會發現香港不但沒有因自由行多了國貨公司、變得大陸化,反而變得更國際化;不是只有周大福,而是「花呢花碌」,新來的誠品、Forever 21、Topshop、A&F、Apple Store等讓年輕人可買平靚正衫褲鞋襪、 “techies”買到最新電話、文化人盡覽全球書籍。香港實在是個由舌尖 (美食) 到腳尖 (逛街、買鞋) 都有頂級享受的感官之都!

港人關注的香港軟硬件承載力問題,我們應該以平常心、科學化處理:在旅客人次創5000萬歷史新高的2012年,其實每天平均只有約35萬旅客在港逗留,只比30萬菲印傭稍多——相當沒有人會覺得她們令香港塞車、迫爆設施。當我們人人在上班上學或假期出外旅遊時,商場、海洋公園空空如也,旅客剛剛好填補這些空檔;只是周末或部分「熱點」(hotspots) 較為擠湧的情景,或令部份市民感到不便,我們可以在北區和日後「橋頭」東涌等對症下藥多加設施解決,而不應濫殺無辜、閉關鎖港,影響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活水。

旅遊和零售的興旺提供了大量低技術職位,讓基層人士得以自力更生;綜援戶過去3年跌了13%、人均收入上升25%,這個上流力、就業和荷包均直接感受到的經濟增長,亦要歸功於旅遊和零售在全球經濟不景時的一枝獨秀。旅遊業更對其他行業有龐大正面界外效應:當旅客到訪香港後,發現香港原來不只旅遊業興盛而是十項全能,因而一見鍾情,以後會多用香港其他服務,甚至來港經商。香港品牌便是如此由旅遊延伸至金融、藝術拍賣、教育、開設地區總部等不同範疇。

其實香港旅遊業最大樽頸不只在商場、觀光設施,而在於酒店客房供應:過去3年旅客數目大升64%,酒店房間總數卻只增8%,以現時途徑移動,未來3年增幅將更慢;香港旅客數字早在3年前已超越倫敦,但房間數字僅倫敦6成;很多3星級酒店房租已超過1000元,相當於很多城市5星級酒店的價錢。當理工大學的酒店管理系名列全球第二,我們一定要好好利用主場優勢,讓銀牌變金牌,不致浪費80後的客源和美好將來。政府、社會各界要應使則使,大力追回酒店等旅遊硬件的短缺,不讓高昂房租、物價搶走我們旅遊業穩袋的金牌,令這對均富貢獻極大的香港未來發展理想出路 “gone with the wind”、煙消雲散 !

Monday, September 16, 2013

香港—十項全能!(一)

(刊於AM73020139月16)

回歸十多年來,一直有聲音指香港的經濟、社會變得單一化,只有讀商科的學生才有前途,其他行業的年青人苦無出路;又有人指香港93%的GDP為服務業,擔心產業過於集中……

其實在現今的「後工業社會」,撇除創造最少就業的農業,其實工業對各國經濟、就業的牽頭作用已屆尾聲,中國可能是幸運趕上工業發展尾班車的最後一個乘客——過去10年全球工業職位已減少13%。中東國家更可能因為大量年輕人因「工職」不足、畢業變成失業而種下動亂根源。環顧今天的世界,有效創造就業的就只剩下服務業,而我們已是服務業的世界冠軍,不同的服務行業百花齊放、十項全能,為「以心作則」,興趣行先的80後提供很多出路!我便在此淺談一下第一項:美食。

香港米芝蓮摘星餐廳數目已趕上倫敦、紐約,當中不少更是價廉物美的地道麵店、咖喱店,這是了不起的成就:要記住倫敦、紐約是幅員廣大、數以億人計的地區的美食之都,但香港美食卻全歸功我們700萬人的嘴刁。

港人一向走在美食最前線:我年輕時在港首嘗迴轉壽司,但到了英國遲了10年才吃到,現在香港壽司店進化到50元至二千元一餐均選擇無數,更有全球僅有、差不多24小時營業的「黑夜壽司」。近幾年來,黑毛豬在香港「出沒」,不只從西班牙引入,連日本、匈牙利也有。俗語有云中國人凡是四腳動物能吃的都會吃,香港人則再進一步,能fuse的都會fuse,近年不斷創出黑松露燒賣、迷你點心漢堡等匯聚各家大成的創新港式美食,更把茶餐廳文化輸出全球,也有多間港式食肆首次上市!近年飲食業創造很多高增值職位,為不少年輕人點亮了前路明燈——其實世界最頂尖廚師大多皆由營養、生物學系畢業,當一個出色廚師不失為一些「為食」理科生的好出路。

最近香港競爭力排名升上全球第7,但創新一項卻跌至第23,令人擔心不已。但事實上,競爭力排名很著重製造業專利、科研投資;大部分發達國家製造業佔經濟三、四成,工廠的一顆螺絲、一塊鋼片都有專利;但香港經濟有93%是服務業,卻沒有人會為咖喱魚蛋、分子雪糕、深井燒鵝申請專利。

黃金五年(2010-14年)頭3年,工資中位數升了25%、就業人數增加5%、領綜援人數跌了13%,下跌的創新排名卻完全不能反映社會中歷史性的良性巨變。香港在環球經濟不振的3年嚴峻壓力測試下有這麼獨善其身的發展,已顯示我們找到一條結構性 (而非周期性) 為80後創造美好前途和均富之路。香港科研發展在過往15年動力不足,政府當然要加把勁從外引入技術、人才、把科技商用化,為科研增值;但我們也不應取短捨長而漠視了過往幾年處處長出嫩芽的服務業第二次高增長期。政府要帶頭為嫩芽澆水施肥,在商業軟硬件多加投放,為將來的均富、增值、和諧投資,應使則使;未來全球工業繼續收縮下,務農或工業的上流力都不會比我們加緊增值的服務業好。

全運會剛閉幕,「牛下女車神」李慧詩為港勇奪金牌,令我們為之鼓舞;大家要緊記我們300多萬個服務從業員,也是個十項全能的金牌運動員,近年不斷為香港經濟、社會創新增值,為下一代引入新客源和機會,我們不要再妄自菲薄、自我矮化了。下回繼續談談餘下的九項全能!

Monday, September 9, 2013

自由寶貴,飲酒更貴?

(刊於AM73020139月9)

「自由」是全港市民追求的價值觀,但其實甚麼才是真正自由?是否代表甚麼也可以做、完全不受管束?我在7月暢遊被視為「自由天堂」、亦是諾貝爾獎發源地的瑞典時,對「自由」這個概念有了更深體會。

在斯德哥爾摩,我們參加了導賞瑞典美食的food tour。正當我們品嘗他們的Absolut Vodka之際,導遊卻告訴我們:「其實我們瑞典人很多需要大量美酒的婚禮和宴會都已經移師到一海底隧道之隔的丹麥;他們的Carlsberg之所以如此成功,瑞典人的『飲功』不可沒!」

為何如此?原來這要「歸功」於瑞典的嚴苛酒精管制。古時瑞典人喜歡在用膳時飲大量啤酒,以沖淡主菜(通常為醃魚、鹹豬肉)的鹹味。至19世紀瑞典開始工業化,可以大規模釀酒,衍生酗酒問題,甚至嚴重得因大量農作物用作釀酒而影響糧食供應。

有見及此,政府、教會開始限制酒精售賣,並鼓勵人民戒酒;在1950年代起,更限制所有酒精濃度高於3.5%的飲品由公營機構出售,只在上午10時至下午6時售賣,並施以重稅。現在瑞典酒價比鄰國貴兩、三倍,法例更禁止在公園、街道上飲酒,否則即場罰款600港元,並沒收飲品!

若在香港街頭聞到尿臊味,大都源於寵物的「天性」;但若在西歐街頭聞到尿味,卻是因為人們喝至酩酊大醉失了小小「人性」……瑞典街頭卻是丁點異味也沒有。瑞典人喝酒少了,對國民健康、醫療開支和社會治安皆有莫大益處 (斯德哥爾摩是全球第6安全城市) ,瑞典雖位於傳統上嗜飲烈酒、由俄國延伸至北歐的“vodka belt”,卻能獨善其身。

瑞典的例子正好彰顯了研究自由的頂尖哲學家Isaiah Berlin在1958年的巨著《Two Concepts of Liberty》中有關何謂真正自由 (liberty) 的精闢見解:真正的自由社會是要平衡各方人士的兩種不同自由:“freedom to”、亦即做不同的事的自由,和“freedom from”、亦即免於被干擾及危害正常生活的自由。例如人人皆有言論自由,但在一個逼滿人的展覽館中,頑童又應否有高喊「有炸彈」而可能引致人踩人災難的自由?另一現實例子便是瑞典通過減少人民飲酒的自由(little freedom to drink),卻增加了國民享受好健康、好治安、好家庭倫理的自由(freedom from bad health and nuisance)。

“Freedom to”,”freedom from”兩者間的界線,則要依賴社會商議;當亞洲自由度最高的香港走上更民主化之路,我們不能只喊喊口號、拉拉橫額,只顧爭取“freedom to”的權利,卻不討論“freedom from”的責任。比起只顧表面上的民主程序,一個兼顧自由兩面而發展出來的民主制度將給予市民更多、更全面的自由;我們最不想見到的是民主多了,但自由卻少了。瑞典是個非常成熟、共識主導的社會,而共識是由理性討論而誕生,不是基於喊口號、搞遊行、只顧爭取道德高地的行為,只問你「是否想要陽光海灘」而不顧背後代價。

瑞典醉人之處,是因為它真正能把民主體制因應瑞典人價值觀度身訂造,而非「人有我要有」,結果是vodka belt「醉帶」國家中獨醒的一個。如果香港能做到更民主亦更自由,我們便飲得杯落了!

Monday, September 2, 2013

16吋熱湯vs萬分熱誠

(刊於AM73020139月2)

上回提及我和家人正在瑞典斯德歌爾摩的Grand Hotel體驗到雖然本應自己服務自己、但也能做到極優質服務和解說的smorgasbord自助餐。吃到一半,隔籬枱來了3名一身名牌的祖國同胞,看似是父親、叔叔和十多歲的兒子。甫坐下不久,侍應為他們奉上熱辣辣的龍蝦湯,令我吃驚的一幕出現了:那少年竟然有湯匙不用,雙手舉起整個16吋湯碟舉頭就喝!這種fusion喝法是極危險的行為,因為這並非一個4吋闊的中式湯碗,一不小心便會把滾湯淋至全身燙傷。

在瑞典豪華酒店出現如此粗獷風情,畫面確有點驚嚇;作為同胞的我,實在不想「自己人」在滿場貴賓眾目睽睽下失禮,正在盤算如何是幫助他們的最好方法:親自上前提點會否傷害他們的自尊?還是由太太甚至是與少年年紀相若的子女上前提醒,會顯得較平易近人、容易受落?

在我內心還在掙扎的時候,解決方法出現在眼前:侍應們保持一貫的從容態度上前輕輕提醒他正確的喝湯方法,但也笑說道其實怎喝也沒所謂,最緊要小心!說罷那少年雖然意見接受、喝法照舊,那侍應也輕鬆依然,笑一笑便走開了。也許令人賓至如歸服務的精粹正是這樣:順其自然、以真心待人,盡量令你輕鬆愉快,絕不會令你尷尬;只要對他人影響不大,盡量不干涉你的行動自由,你開心我便開心!

我在準備離開之際,看見同胞們剛剛在結帳時又因為言語不通,在25%的VAT(銷售稅)問題上擾攘了一輪;最後,他們導遊出現,和他們面黑黑地離去:原來他在3小時前把他們丟在餐廳便算,完全沒有提醒他們有關餐桌禮儀、稅項等小節,令他們吃了頓昂貴但不甚如意的一餐。瑞典餐廳的貼心侍應和中國的求其導遊,實在是天與地的對比。

日前Hotels.com的研究指出,逾四成中國旅客希望外國酒店服務員懂說中文,能協助不諳外語的他們享用酒店服務、出外觀光;更有75%受訪旅客希望酒店提供有中文翻譯的告示甚至中文報紙、電視!難怪對外語水平有待改進的中國旅客而言,香港成了理想當然的首選:既有與內地完全不同的中西文化、先進的制度、全球最好的美食、時裝,卻又有語言互通的便利性、遠較瑞典等歐美國家低廉的物價,可謂價廉物美;服務業待客的態度亦已有長足進步,已習慣少一點批判、多一點胸襟,對各方來客都一視同仁,不論客人領不領情,招待工夫都樣樣做足!

比起瑞典待人平等、真誠的優質服務,香港人直接、率真的服務文化其實也毫不輸蝕:由灣仔平民米線舖到半島酒店的西餐廳,每個蛋撻、每杯奶茶、每件新派壽司、每碟米芝蓮高級法國菜式,樣樣皆精。與其稱香港為福地,其實稱之為不斷有新人新事物刺激的「活水」更合適:我們也有40%人口不在港出生、回歸後逾80萬新移民來港(8名港人便有1位),本地人、外來人互相包容、不分你我的傳統正是香港170年來的成功之道。我們千萬不要因種種不周詳的思維而閉關鎖港,而是要以萬分熱誠迎接新移民、新客人源源不絕帶來的新潮流、新氣象、新服務及新經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