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9, 2014

「自甘落後」不如「迎好而上」

(刊於AM7302014年4月28)

      想談談近年港人出現的「自甘落後」壞心態。兩星期前,李克強總理宣布「中港股民互通」這個對香港金融市場影響深遠的大好消息。但何以我們就急急地把這個「股票直通車」叫作「滬港通」而非「港滬通」呢?這反映心裡已認定香港當了阿二。我十分在意港人不介意被周圍的競爭對手後來居上,還任由他們絕塵而去。這是一種上進心退化的表現。明明香港前景亮麗,我們學歷最高的80後,絕對有能力從我們這一代中坑手中接棒,開創香港黃金五十年。97回歸時,上海GDP只有香港的四分之一,2010年已追上,今天更是香港的1.3倍。

      現在我希望港珠澳大橋可以盡快通車,將橋名寫死在歷史之中。因經濟數據上,我們以前當作阿D的澳門,現已做了阿大。97年澳門人均收入只及香港的一半,到2008年已與港看齊,今天更是我們的2.3倍。若不及時為大橋定名,以後可能會改名做澳珠港大橋。我們的同區最大對手新加坡,過去35年中有25年人均收入都遜於香港。但2004年後,他們迎頭趕上,現已拋離我們四成,所以新加坡不需承受「調位之苦」﹕雖然馬來西亞人口是新加坡的6倍,而泰國人口更是新加坡的14倍;但我小時候的星馬泰,到現在仍然是叫作星馬泰,而非泰馬星。

      作為這個城市的一分子,我們有責任問一問,何以短短十數載,香港便由遙遙領先同儕,淪為「輸成條街」。我們不能再錯失發展機會,因為這只會斷送我們讀書最多的年輕一代的上流機會,最終迫使他們離鄉別井,到比香港前景更佳的地方工作。亦因此,經濟發展不應該被妖魔化,因為它是文明社會的燃料。沒有經濟發展,即使我們見苦、見弱、見貧,都救不得,因為我們沒有資源。

      幾星期前,我與一眾大嶼山發展委員會的同事去西珠三角地區做實地研究,得悉五邑(台山、開平、恩平、鶴山、新會)的人口約有400萬,而旅居海外的僑胞卻近300萬人,連香港五分之一人口也是祖籍五邑。如果百多年前這個地方發展成功,當地的壯年人就不需要去舊金山採金,也無需去新金山(墨爾本)賣命。好像現在來自四川的民工到全國各地工作,家鄉便成了老人村。相信這些有上進心的良「民」僑胞不會大量回鄉,而會擇「機會」而居,留在外地發展,令家鄉慢慢變成老人村。

      香港的下一頁,你我都有責編寫。現在我們萬事俱備,只欠決心。我們重新憶起何事何物令我城偉大,重拾成就香港傳奇、卻一度旁落休眠的自強不息奮發打拚精神,迎好而上,加快增加各項社會經濟投資,利用各種「直通車」造大個餅。我們絕對可以躍升成更有活力、更繁盛、更人性化的國際都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再任由阿二阿D爬頭,就得有做眾人阿D及忍受我們的下一代長期離港工作,不能陪伴家人的心理準備。香港有很多有心、有力的人,我絕不相信我們落得如此下場。請各位多為發展香港努力!發聲!加油!

Monday, April 14, 2014

羔羊自由行

(刊於AM7302014年4月14)

上水有很多水客,而尖沙咀有很多遊客,都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我們感到擠迫,有多少源於遊客?又有多少源於港人呢?

香港每日約有30萬自由行旅客,是人口的4%。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他們每遇到100個人,就有4個是遊客。30萬也跟我們的外籍傭工人數相若。但就算是外傭「盡露」的放假周日,也沒有人會說外傭迫爆香港。

何況大部分時間遊客都不會跟港人爭地方。每天我們有380萬人要上班,不像周末會去購物,所以平日遊客使用商場沒有造成問題。平日有130萬學生要上學,而成人要上班,即是總共500多萬人有事要辦,所以海洋公園及迪士尼樂園等旅遊設施,我們都不會多用。

為甚麼我們還覺得自由行過多呢?我想我們不太懂得分別哪個是旅客,哪個是港人。讓我分享我一些朋友的親身經驗。我的司機阿標,他梳陸軍裝髮型,他說他不時被人誤認是自由行。我有一些眼睛細小的朋友都說時常被誤認作北方人。協助我做研究的Kevin,他媽媽最討厭的,就是多次去電器舖買東西時,店員跟他說普通話,誤認她是自由行。當我不需要上班的時候,也喜歡穿中坑裝,所以也曾多次被認作同胞。

在當今對旅客敏感的氣候中,當你拉行李箱上街,也很大機會被誤作同胞。所以當人人都以為自由行過多,我們心理上自然覺得「遊客影」幢幢。很多時候,我們都把港人當「客」辦,見到的旅客自然會倍數多於只不過4%的事實。如果遊客沒有想像中那麼多,為甚麼地鐵及街道會那麼擠迫呢?

早前有新聞指,以前車箱設計每平方米可站6人,但近年港人都做了「低頭一族」,忙於使用智能手機或閱讀免費報紙,每平方米只可站4人。所以載客率由以前的70%升至90%。目前,每日有510萬人次塔港鐵 。如果用新的標準,擠迫的情況等於加多145萬乘客,這已等於4倍自由行數目。另一方面,以極粗略的估計,近年推出的「2元長者乘車優惠」平均每日吸引67萬人次使用,每日多了60萬人出街,等於約2倍自由行數目。

事實上,客似雲來,當旅客大多數時候只會用着上班一族的空檔時間,盡用我們的旅遊及娛樂設施,自會增加經濟及社會上流力。但是現在我們好像甚麼東西都不足,地鐵不足,街道不足,商場不足,甚麼都是遊客的錯。其實我們要認定社會的新需要,好像在地鐵用智能手機,會隨長者人口於20年後增加一倍的兩元乘車計劃等。如果我們倉卒截龍的話,之後我們很可能會發現擠迫的情況並沒有改善,但生意及上流力卻消失了。當我們連事實及數字都未弄清楚的時候,就急急將我們心理上高估的旅客當作罪人,而歧視他們,是不公平的。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處理問題的主因,應努力把硬件容量做大,因為我們的社會已有這需要,而自由行只是做了想製造仇「內」政客的代罪羔羊。

Tuesday, April 8, 2014

萬人短缺 萬事無成

(刊於AM7302014年4月7)

約三年前,當我們成立香港黃金五十,做政策研究時,有幾位做了多年公職的朋友提醒我們,任何建議都要有增加就業的效果,否則市民不會接納。我們做研究的,切忌主觀,又不能說一些迎合讀者心意的好說話,因為要社會進步,市民須做很多困難的決定。而幫助到市民的,就是沒有政治色彩的冷數據,及客觀研究。

我們三年前預測的黃金五年好境,土地及人手供不應求的雙樽頸問題,現已陸續出現,而市民也須為社會做一些困難的決擇。今日全民就業,各行各業都好景,都想擴充,但都請不到員工。地盤空缺在過去十三年升了十七倍,而未來數年仍有萬多份工作找不到人做,餐飲業也有三萬多份工等人做。而剛剛光榮結業的十三座牛雜的店主也抱怨出了高人工也請不到人。

當客似雲來,但坐下來都沒有人服侍的話,客人就不會再來。何況我們的租金及人工不斷上升令貨品愈來愈貴。沒有客人願意少收一些服務,但卻多付一些錢。如果我們不引入外援來補充人手,將經濟的餅做大,最終削減了的服務會令顧客流失,個餅縮細,而得來一個growth recession,一個由盛轉衰的經濟收縮。

當然工會會指輸入工人會搶本地人的飯碗,又會阻礙加薪。我明白這可能是2003SARS留下來的心理障礙:我們的社會由醫生、飲食業到建築工人個個都話SARS時一個客人都沒有,很慘,所以現在不應輸入醫生及工人。要醫這個心理病,我們要依賴客觀的數據。事實上,SARS 時有8%人失業,通縮是6%,但現在是全民就業,而家庭收入中位數在過去三年上升了25%。大好勢頭當前而我們卻會出現衰退的原因,是我們沒有「迎好而上」,加兵買將,做大個餅,所以愈來愈覺得我們沒有服務的客人,終於忍不住流過別人田。

至於周圍人手短缺,會否令我們個個加薪?很短期內會,但好景不常。例如香港球隊只有八人,所以我們加他們一倍工資,我們很快會發覺球隊在整個球季,會由頭輸到尾,連一場都贏不到一隊有十一人而工資正常的球隊。因為事實上,8個人做不到11人的服務質素。而Team HK就算人工多高,都會輸。

事實上,(1)我們不是身處SARS,所以不應擁抱保護主義。(2)沒有人會搶香港人的工,因為我們的工作多到我們做不完。(3)各行各業不是要壓低人工,只是要以市價請到人。否則,客人會流走,拖累Team HK

          再給予多一些資料,讓大家幫香港想想辦法。(1)過去3年,當全球經濟衰退時,我們每年製造了近10萬份工,是過去40年最好的數字。(2)近年愈來愈多嬰兒潮的中坑退休,所以上班的人不會增加很多。況且十多年之後,上班一族還會收縮2030萬,近6-8%那麼多。所以我們現在面對的數萬人短缺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以後我們要用服務,看醫生、食一頓好的、入醫院、入老人院,萬事都要出港外才行。這是否我們願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