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0, 2014

不要讓我們172年的法治金漆招牌褪色

(刊於AM7302014年10月20)

155年的英國管治沒為香港特別帶來民主,但留下了堅實的法治,而且經過四九內戰、六七暴動、中英談判、九七回歸等無數政治經濟衝擊,一直歷久常新,成就東方之珠。但立信百年,毀譽一朝。我們必須力保這172年的金漆招牌,絕不能讓世界對香港的法治產生絲毫懷疑,否則裂痕一開後患無窮。


法治可貴源於其百分百「確定性」(Certainty):無論環境怎變都有法可依,何事違法禁做、何事合法可做清楚分明,市民企業不分國籍種族,都肯定權利和產業得到黑黑白白的保障。中英百多年前簽訂香港租約時,明知一世紀後世界肯定大不同,而即使英國不願放棄香港,港人亦不安心回歸,但英國沒有在港搞公投,挾民意毀約,卻依法把香港歸還中國,這便是確定性。試想如你簽約供5年車,期間不再愛車款,隨意將其退回,這將增加賣家風險,以後賣車必定加價補償。結果賣家生意少了、買家買貴了,是個人人都輸的lose-lose局面。當無法可依、執法不力時,商人都會改賣假貨圖更大利潤。因有法治,港商才貨真價實,知道公平競爭的遊戲規則,服務才愈來愈好。這正是香港和內地城市的關鍵分別:全球信任。法律的確定性令人清楚任何事都有例可循,清貧者亦可申請法援,所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直至此刻,蒙著雙眼、手持天秤的法治女神,依舊shows no favour to the rich and no fear for the powerful,不會因財富或權勢而不執法。這法治的活生生體現,莫過眼前起訴城中富豪及前高官的世紀涉貪案。


佔領進入第四周,違法事情天天都有,相關民事及刑事訴訟隨時接踵而來。市民會否覺得因涉案者理想崇高,法庭就應從輕發落?按此邏輯,是否當有人上街示威,即使工人生計、公司投資甚至人身安全受損,法律都不再保障他們?如果你是亞洲CEO,當香港的法治不再確定,而亞洲其他城市如新加坡卻無此問題,你便要向總公司解釋為何還要留港。法治也不是雪藏點心一叮即食,程序需時。不論警察還是違法群眾,可能市民想今天影相、明天裁決,但法治需要搜證、審訊等既定程序(due process),才對各方都公平。


品牌受損(brand damage)難以修復。尤其是香港賴以成功的是經年累月、來自全球的信任:外賓來港買奶粉、讀書以至做手術、上市,都是一個「信」字。相反,不用等到真的「有事」,而是當有人問「會不會有事」,信任已經受損,香港的品牌便不再有溢價。我們務必保住法治和信任這金漆招牌,不要讓人問「會不會有事」。因為很多機會都一去無回,就如阿里巴巴、Google數據中心等,就是下一代IT人才未來發展機會的流失。


佔中至今,港人應開始問自己:當數以億元計的民事訴訟及刑事檢控出現,會否有人佔領法院?今年聖誕,當你和外國朋友或移民外地親戚講到香港法治時,你是否一如往昔充滿信心?他們又會否只猶豫地「Mmmm」一聲回應你?香港172年的進步,到今天是否換招牌,由法治變人治?

Monday, October 13, 2014

可小可大的香港秋天

(刊於AM7302014年10月13)

隨著秋意漸濃,佔領行動踏入第三周,社會繼續在政治格子中打生打死,一方堅持自己的意見是最崇高、最重要、最正確。我深信若市民看到更全面圖畫,理性客觀的港人自然會找到應走的路。今天先以可小可大的經濟影響說明一下。如佔領只維持數周,則影響輕微。我們經濟底子和聲譽極佳,有眾多長年累月欣賞、相信和支持香港的投資者、商人及朋友,他們短期內可容忍社會的諸多不便;再者市民質素極佳,佔領者克制、自律、和平;而道路受阻、港鐵擠迫,數百萬市民生活深感不便,但仍相當包容。

但若佔領行動持續,則經濟冷鋒也會早到。首當其衝的當然是聘請了60萬員工的旅遊零售、餐飲酒店業。旅客消費佔零售額約一半,但現在多國對香港發旅遊警示,國內旅行團也暫不出發。港大預測若旅客按年減少10%,維期一個月,GDP會減少0.4%,而GDP增長本預計為2.2 %;換言之,若未來六個月旅客下跌一成,那未來一年香港便會和歐洲一樣零增長(對上一次全年四季沒有增長已是03沙士)。而更可能的是,未來三個月旅客下跌約兩成,則未來一年同樣零增長,但急遽的下跌勢頭對市民的信心打擊肯定更大。將心比己,當旅客截不到的士,或用上半天才能到想去的旅遊點,改道往亞洲其他又平又方便的城市絕不希奇。

更令我掛心的是「四季效應」。若你是CEO,第四季你已忙於準備下年的財政及營運預算,本來首三季生意理想,來年應加人加舖加薪,但被一盤佔領冷水淋過,加大投資的決定應被擱置。若你領導的亞洲總部在香港,第四季本應在港開會,今年便可能改往別處。若你是打工仔,預期年底派花紅,來年有薪加,但四季效應頓時為此蒙上陰霾。若佔領在首季發生,很多人的工資已升,花紅已發,對內部消費的冷卻會較第四季少。而且消費旺季和換季的相關活動都在這幾個月內(如聖誕、新年),其影響不在話下。

多數香港企業的營運成本一半是固定,一半為浮動。賣魚蛋的可省下食材,但生意額損失卻一去不回,而且租金水電亦固定不變。浮動開支唯一可控的只有薪金,要彌補損失唯有削減員工。再者,市民心情受影響,可能不外出用膳及消費,打擊本地市道。所以我在此鼓勵港人就算辛苦,都要盡量維持正常生活,因為有很多人都依賴我們保持正常生活,他們才能過正常生活,我們減少消費會令很多人手停口停。再者,若我們充滿負面情緒只顧投訴,那我們服務的顧客、家人、朋友都會感到憂鬱。

正面看,佔領行動令我們看到、感受到社會大圖畫。今天,和平、繁榮和穩定可能我們已習以為常,以為是二、三線的市儈價值,失去了才知珍惜。有人認為某一套民主理想特別崇高,足以凌駕一切。但就我所見,中坑帶上落港鐵不便的長者父母等車看醫生;父母早出門帶孩子準時上學,都是很美麗、溫馨、盡責的家庭圖畫,作為一個理想,也不應低於某一政治理念,這點值得大家反思。下星期談第三個影響:香港的金漆招牌——法治。

Monday, October 6, 2014

大多數國家都輸的未來

(刊於AM7302014年10月6)

未來20年,你最危險的假設莫過於認為社會及經濟發展會是過去50年的直線延續(extrapolation)。過去50年經濟起飛及繁盛的動力,源自發達國家最大的年齡層,即戰後(1946-64年)出生的嬰兒潮(現在50-68歲)。他們的長大過程帶來龐大消費:上學、上班、成家立室、生兒育女、買樓買車……大致上令全球經濟年年有增長,人人有薪加。他們納的稅亦建立了福利制度,照顧弱勢社群。但隨著嬰兒潮退休,縱使多了閒暇花錢,但失去就業收入定必令他們「就住嚟使」,消費隨時劇減過半。加上公、私債台高築,政策刺激經濟的彈藥消耗殆盡,所以將來可能再沒有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只有全球經濟衰退預測。大多數經濟泥足深陷,缺乏上流力,年輕人的生活水平將10、20、30年如一日,只有少數地區經濟一枝獨秀。正因未來20年會由過去50年一個「國國有份」、「個個都贏」的年輕經濟變成「輸多贏少」的年老世界,我們應把握眼前黃金7年(2010-16)的結構性發展機遇,為香港加磚添瓦,成為未來世界的少數贏家。

大部分國家需求不振,企業營業額也難增長,甚至下滑。為保盈利增長,它們首先會削減開支,例如銀行以櫃員機代替櫃檯員工、車廠以機械人造車等,所以歐美經濟復甦,就業情況仍無甚起色。當削支都保不住盈利,企業就會嘗試節省稅項,如Burger King 收購Tim Hortons,將總部遷到較低稅的加拿大。人才、富商也會逐機遇而居,遠走有增長或低稅的他鄉,如回歸後居港法國人急增2倍至約1.2萬人,「良民擇地而居」的個案將陸續出現。當企業及人才離開本國,政府稅收會隨之減少,加上「老化海嘯」令福利開支大增,也只有加稅一途,導致惡性循環:加稅令更多人出走,稅收反減,令福利政策被迫調整,醫療及退休金等勢將被削,令長者消費變得更弱。更甚者,正當老人家最需要治療和照顧時才來關閉醫院和安老院,看在眼裡實在令人心痛。調整政策也為社會帶來震盪,例如近日因緊縮政策出現分歧令成立不足5個月的法國內閣解散、瑞典人黨等極端右翼政黨崛起、英國工會號召醫護人員罷工等。在全球精英、富翁、企業趨「增長綠洲」避「衰退重稅」下,老經濟會像希臘般,其年輕有志之士「上流」而空洞化,越輸越多。香港要避免同樣情況,就要把握結構性發展機遇,利用我們的高增長及低稅率來吸引全球精英及企業來港,增強上流力並填補人口老化令經濟出現的缺口,繼而支持香港昂首踏上追倫敦趕紐約的征途。

過去人人都贏的50年,將變成大多數國家都輸,而且越輸越多的20年。若我們不想教育最好的一代要追逐本地缺少的上流機遇而居,遠走上海及新加坡等做「東南西北漂」,甚至與一些內地城市看齊,因年輕人到了繁盛的城市工作令家鄉變成老人村,就必須加緊將這些百年一遇的機遇鎖緊在香江,不再只纏擾於政治格子內打生打死,及早處理關乎老、中、青三代福祉、迫在眉睫的發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