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14, 2015

全球向下流 港拼民生保上流

(刊於2015年1月13日的經濟日報)

新年伊始,謹祝各位讀者新年快樂。近日友人送我一篇金融時報(FT)的文章,說明主導過去60年西方國家思想的自由市場、民主及美國霸權正大量急劇地流失支持者。

2008年金融海嘯後,自由市場機制未有令經濟短期復甦,至今已迷失7年。觀乎日本要在迷失10年後才知已迷失了10年,看來不肯面對現實是日本也是全球的人性表現。目下,可能全球要在喪失20年後,當大勢已去,人們驀然回首,才會驚覺一整代人的機會已經流失。

零增長高失業 全球通縮風險高

近日德國、日本及美國的10年國債孳息率分別低見0.4%、0.3%及1.9%,通統預視零增長、高失業率及通縮風險將持續。歐盟的青年失業率高達22%,他們隨時一生都未能就業;但另外78%的年輕人,未來40年都可能只可打散工,全無加薪或上流力可言。這也是我們今年主要講座「Rising City in a Sinking World」的開場白。

阻止慢速撞車 港大有可為
因為黃金五年(2010至2014)的數據充分說明,在全球陰霾下,香港不但可以獨善其身,還可以超倫敦趕紐約,成為最有動力、最人性化、最均富、最和諧的國際都會,是全球鳳毛麟角的Rising City;所以香港最美好的50年,不是歷史,而是未來。這也是HKGolden50的核心信念。

此美好未來觸手可及,但港人要做很多實事,首要工作就是全民全知香港的形勢。香港有很多全球求之不得的社會及經濟發展機遇,令老有所依、弱有所靠、傷有所救、殘有所助,年輕人學以致用、大展所長。但每天翻開報章,卻偏偏找不到如上述的FT文章,彷彿我們只需把全部精力放在政治上,而不用理會民生;而FT文章正好說明,一旦失去民生,則如何民主的制度亦會崩潰。這是最可惜遺憾的事﹕因為香港明明是可造之材,但若再不對機遇加以灌溉的話,我們勢將跟發達國家一樣迷失20年。

如今人人熱衷政治,彷彿民主能給香港一粒靈丹妙藥(magic bullet),所有問題都可迎刃而解。FT的文章便正好解釋,不論黑貓白貓,能利民的政制才是好貓。事實上,去年底哈佛大學的一項全球調查發現,國家主席習近平以90%的分數被國民評為最佳國家領袖,大幅拋離西方領袖如英揆卡梅倫(55%)及法揆賀蘭特(48%),正是民生政策最為重要的力證。

因此,我們在追求不存在的magic bullet同時,最少也應把等量的精力,放在可以真正直接幫助香港老中青三代人的政策規劃上。事實擺在眼前,有沒有「你想」的某一種「上流」民主,我們還有大量避免香港跟全球「下流」的實事要幹:香港有一流的酒店管理課程,卻苦無新酒店落成,難道我們樂見香港像菲律賓般,把最出色的年輕人「出口」到外地,例如迫我們頂級的酒店管理畢業生,因本地無發展機會,出走到有大量酒店落成的上海、前海、澳門,而香港則淪為老人村嗎?

又例如,未來15年長者人數會增加1.2倍,我們需要起碼額外60%的醫院床位。近日流感高峰,人人也知道床位和醫生不足的苦況。可以預視,當長者倍增或禽流感爆發時,我們根本不可能應付得來;父母病倒時,就算能住進醫院,也可能要死於冷巷病榻上。如果我們再不行動,香港隨時變成人間煉獄。眼前是個slow-motion tram crash(極慢動作的撞電車),但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能做到「港人知港」。

少數服從多數 不及均衡參與

我絕對相信一人一票,也熱切期待幾天前才慶祝了17歲生日的長女,在2017年已領取成人身份證及入大學時可以和我一起選香港領袖。溫故知新,回想我讀大學時,政治學教授第一課便指出民主是the balance between majority and minority rights(平衡多數與少數權益的方法),不只是一人一票,也不是多數(majority)與少數(minority)的問題,最重點是「平衡」。因為若只是多數決定(majority rule),那便很容易出現民粹主義,小眾便會被「大蝦細」,宗教、種族、性傾向歧視都可以合法進行;若果是少數決定(minority rule),則社會會偏袒少數議題及利益。

試想像今天香港只由一撮青年或老年管治,會變成怎樣?由此可見,民主制度不應該有絕對或國際標準,因為要達至多數與少數的平衡,肯定是藝術而非科學(例如某個神奇百分比),又會受當地的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我相信基本法強調政制的「均衡參與」,也是為了這個平衡,但似乎香港社會對均衡參與的討論和認知都非常不足。

經濟失動力 政治平衡亦會失

近日的社會有很多大事,先有政改次輪諮詢,施政報告也即將出爐。我絕對支持政改。以騎單車比喻:要在靜止的單車上平衡十分困難,相反在單車行走時便容易得多。同樣地,我相信在推動文明社會發展這部單車向前行,有了一人一票選舉的動力後,要建立和諧社會便容易得多,而正因政制的單車已開動,以後要做更多政治改革也會更輕鬆。如果能夠再加上經濟發展的動力,一部較快的單車前進起來自會更四平八穩。

反觀西方民主國家今天正正就是失去了經濟動力,連帶政治系統的平衡也一併失去,才令國民不再相信國家的制度運作有效,以致政局動盪。例如早前法國內閣便因削赤問題出現分歧而解散、比利時因提高退休年齡而發生暴動、歐洲多國出現極端右翼政黨(美國則有茶黨)且支持度不斷上升等。看來FT文章所說的,也只是為未來5至10年一連串不斷削弱和衝擊西方60年來的民主制度的結構性趨勢揭開序幕而已,往後還陸續有來。

歸根究柢,在只是majority rule的地方,政治人物為了買票,無可避免開出很多空頭支票,建立如法國等的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承諾「老有政府養、病有政府醫」等糖衣毒藥。但如今到這些支票要兌現時,負責找數的卻是上述面對22%失業率、毫無上流力可言的年輕一代。

偏偏香港的政客似乎未有溫故,將「你想」的民主放在民生議題如低津、三堆一爐之前,繼續拉布;到現在外國都已開始反思自身制度的結構性嚴重問題時,還盲目相信香港要重蹈西方某一種民主制度過去60年的覆轍。

避走西方老路 勿負上輩期許

香港過去60年都一直在走屬於自己、獨特但成功的路。獨特,在於我們走過最長的殖民地歷史,一直渴求並擁抱民主、自由;成功,在於自強不息、幸福靠自己的思維已植根港人心中。這些核心價值定可推動我城更上一層樓,亦避免重蹈西方國家的覆轍,成為全球少數有增長有上流力的城市。

在新的一年,我衷心希望港人能夠停止在政治這格子裏打生打死,做到全民知港,也能「明德格物」。明德者,了解甚麼是德行、甚麼是好事;格物者,清楚知道香港問題的緩急輕重,明白再不行動的嚴重後果,也把精力聚焦在討論和落實利民利港的政策。

否則,若我們任由明明已握在手中的黃金機遇流走,我們不但會令教育最好的八、九十後失去展翅的舞台,大失所望;打拼一生的嬰兒潮一代,晚年病倒時因醫療體系崩潰而無依無靠;還辜負了在二戰、越戰、韓戰等無比艱苦環境中把香港的繁盛基礎交到我們手中、最偉大也正在急速逝去的長者一代。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