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4, 2015

前無路後追兵 莫抱盈餘蹉跎

(刊於2015年2月24日的經濟日報)

今天大年初六,先祝各位羊年快樂,事事如意!本欄曾提及,文明社會的基本標準應包括兩個:1.老弱傷殘,有所照顧;2.下一代的日子過得比自己一代好。可惜回顧往年,社會議政「風馬牛不相及」,但願羊年港人能祥和冷靜,理性討論。其中,「退休保障」便是好例子。

若病無所醫 派錢又如何

現在大家都爭論政府每月應該給長者3,000元還是4,000元、應否有資產審查等。但要保障將由現時100萬並在15年間增加1.2倍至220萬的退休長者,不增加病床、老人院,只有錢便夠嗎?當然不夠,以醫療服務為例,全港便至少要增加51%的病床應付人口老化。

假設香港總共有100張病床,只有10張在私營醫院,其餘90張都屬公營。當中,65歲以上長者使用了大約一半(44張)。隨着長者增加1.2倍,並計及長者所需的醫療照顧是非長者的6倍,便需要額外51張病床,即現時私營醫院總容量的5倍(表一)!除非在未來15年,浸會、法國、聖德肋撒等所有私營醫院,每間都擴充5倍或在公營醫院增加六成床位,否則港人的退休保障勢必嚴重變差。

現在全港約有1.4萬張病床由長者使用;另外每年亦有5,000名長者在輪候總數3萬個的安老院宿位期間逝世。目前的醫療和安老設施支援全港100萬名長者已供不應求,當長者數目增至220萬時,情況實不堪想像:病倒沒有醫院住,更不要說「走得安詳」;要人照顧卻沒有安老院舍,屆時香港安老情況勢淪第三世界,說是可比被伊波拉侵襲的西非亦不為過,遑論要做文明社會。

大家可以算算帳:在本港一對70歲的夫婦,有40%的機會至少其中一方會患上癌症。大腸癌是香港第二號癌症殺手,私營醫院手術費用可高達70萬元。即使有政府每月3,000元退休金,一場大病便等於20年的退休金!事實上,美國中產破產的個案,有一半正是由於醫療費用高昂所致。所以,香港的退休保障必須由供應着手,把公營醫療體系的病床和醫護人手增加六成,增建9間大型醫院應付,而不是靠現在討論的自願醫保作「門面處理」。

起醫院追落後 勝錢呆坐基金

政府明天便公布預算案。過去5年,政府可用的各種盈餘(財政盈餘、派糖加上基金注資)估計高達5,700億元,等於370萬打工仔人均為庫房產生15萬元盈餘。政府在極短時間內累積巨額盈餘,絕對史無前例,足證我們早前預測的黃金五年(2010至14年)好景經已應驗。這筆錢足以興建57間瑪麗醫院,既然社會有需要,錢又不是問題;要把香港建成全球長者退休保障最佳地方,只要大家以事論事,自會水到渠成。如果今天的醫療問題明天才處理,等到醫院落成時,很可能正在等候診療的病人,早已像那些輪候安老院宿的長者般不在人世了。

再者,如此成績是在全球經濟需求不足、面臨通縮、各政府連年赤字環境中創出,香港的巨額盈餘更顯難能可貴。可惜香港社會對自身潛質與問題不甚了了,並無善用公共資源,白白派去不少。新年伊始,但願港人有力有心,在討論政改之餘,也不要耽誤影響每一個家庭未來的退休及醫療問題。

消息指財政司司長打算成立「未來基金」,把儲備鎖起「應付未來所需」。但爆棚醫院內的病人今天都難過,遑論未來。人命關天,庫房水浸,如果還不大力投資,到父母病倒時沒有病床及醫生,甚至失去離世尊嚴;見死不救、有傷不治已非公共財政哲學的問題,而是牽涉道德和孝義的罪過(ethical issue)。

政府早前要求各部門在未來兩年每年削減開支1%。這實令人費解:何以醫療服務需求最大,最應增加病床和醫生時,反而倒行逆施,投放不加反減?我不相信任何見過今年流感的港人會認同。但面對風馬牛不相及的理財,監察政府的議員沒有為民發聲;而市民也沒有反應,反而只關心退稅或選舉方式。

過去五年,財爺原本預測赤字共200多億元,最後卻製造了5,700億元盈餘。今天不如我們和財爺事後孔明一下﹕若5年前我們便知道2010至14年,社會經濟有如此璀璨發展,但龐大需求令醫院、房屋、學校、商場、酒店都不足;若你是財爺,回到5年前從頭來過,你會把社會經濟的投資增加還是減少,將香港做大還是做細呢?你想香港老老嫩嫩各取所求,還是各有所爭,製造矛盾?

黃金五年的結構性機遇,明明可以做到太平盛世、人人受惠,但港人及財爺沒有明白社會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需要,今天病人沒有床位、長者沒有宿位、青年買不到樓、零售旅遊業沒有硬件容納客人,徒然製造不必要的社會怨氣、排外心理甚至中港矛盾。

財爺又指未來基金可以追求較高回報。但是,有甚麼投資會比Hong Kong Inc.本身更好?若把這5,700億元的盈餘視作政府5年前可用儲備約1萬億元的投資收益,其總回報率高達54%!而同期外滙基金的總投資回報只有14%。觀乎財爺原本預算與實際盈餘相去達6,000億元,如此可觀回報應屬意料之外。無心插柳也成蔭,若有心栽種,回報高上一倍應不是難事。

嚴重投資不足 人才捨港他去

事實上,與同區對手比,香港經濟早已輸到「離行離迾」而不自知:香港人均GDP領先了新加坡30年,但在2004年被對方趕過,現已落後45%;回歸時人均GDP只有香港4成的澳門,今天已是香港的2.4倍,是全球第四高!若按GDP總量計算,今年廣州、深圳、天津勢將爬香港頭,更早已高於香港的北京、上海(表二)。

連年嚴重投資不足(underinvestment)已令部分顧客、投資者、科技以至各行各業人才捨港而去。理工大學酒店管理課程全球排行第二,卻沒有新酒店供畢業生管理。香港現在有7萬多間酒店房,比澳門多1倍。但未來幾年,香港只會增加不足1萬間(13%),而澳間則增加3萬多間到約7萬間,增幅104%(見圖),不久亦會趕過香港。況且,香港增加的多是50、100間房的三星酒店,澳門卻將有如全球最大的JW Marriott酒店等五星級設施。若你是理大酒管畢業生,你想到澳門還是留港管理當地酒店?

文明社會理應顧老又顧嫩,但若我們費盡精神心血栽培,卻要和菲律賓一樣把自己最出色的年輕人出口;已發展的香港要用接近第三世界的模式,這很難說是文明進步。諷刺的是,以4個小時航程計,可造香港顧客地區的GDP總值為18萬億美元,新加坡只有2萬億;換言之香港的地理客源應是獅城9倍,但新加坡仍超越香港,代表他們實在付出極大努力。相反,香港得天獨厚,卻懶於耕耘,結果慘敗。

香港實在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壓力和勞動力不足而令經濟放緩近在咫尺;而區內有心有力的對手正逐步超越香港。文明社會需要民主選舉、經濟發展等多個元素,每個都不可或缺,但任何一個都不充足(necessary but individually insufficient)。若議員和年輕人仍不看清大圖畫,只在政治格子內打生打死,香港前景堪虞。有如栽花人只給陽光卻不澆水,花也一定凋謝。

另一方面,多個關鍵政策局如土地、經濟等均直接屬財爺管轄,港人必須合力改正公共理財哲學,因應社會經濟所需投資。否則,無論官員多想為民「有為」,也因沒有財政資源配合,最終只能無奈說聲「無謂」。

縱然如此,此刻我們依然樂觀。香港坐享全球獨有的結構性機遇,只要港人冷靜利用客觀事實和數據,勇敢、誠實地為老、中、青三代福祉作正確抉擇,喚起成就香港傳奇、一度旁落休眠的自強不息奮發打拼精神(can-do spirit),把「無謂」變「無畏」,重新上路,把香港建成瞻前顧後的文明社會,既能照顧老弱傷殘,也為年輕一代提供騰飛的基地,為香港寫下最美好的黃金五十年。

見樹不見林 文明社會無可能(二)

(刊於2015年2月24日的AM730)

羊年伊始,謹祝各位讀者身體健康。我信社會發展最終目的離不開創建及維繫一個文明社會(make and maintain a civil society),但須多條腿走路:要有直選元素的政制,讓市民參與選擇領袖,亦要有繁榮經濟、完善法治、優良教育等。每個因素都不可或缺,但只有其中一個都不足以(necessary but individually insufficient)支持文明社會。正如花朵同時需要水分、肥料和陽光,缺少任何一樣,多優良的品種也只有枯萎一途。

近在眼前的例子有希臘。該國稅收在去年12月按月減少7%,到今年3月國庫更可能「乾塘」。希臘貴為民主發源地,雅典更有「西方文明搖籃」的美譽,孕育了多少古哲先賢,歷史輝煌。奈何貧賤夫妻百事哀,缺乏經濟動力,市民又不願節食縮食,一個文化淵博的自由社會,居然選出主張賴債的極左政黨,更有起碼5、6個歐洲文明大國在排隊等賴債。這便證明缺少任何一條腿,多文明的社會也會變得不文明。

合約精神是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根基,因為它為銀行、企業、消費者提供確定性(certainty),令人相信必須履行合約,一旦違約則有相應的後果(consequence)。一旦有人開始不文明,很容易墜入惡性循環,商人亦會因應風險而提價,社會隨時一片混沌(chaotic),難以正常運作︰政府都賴債,那公民為何一定要納稅?借了按揭買車買樓為何一定要供款?父母為何一定要養育子女成人?結了婚為何一定要長相廝守?我深信無論你支持甚麼主義,爭取哪種民主,這些絕非文明社會的行為。

因此,那些主張「沒有民主,何來民生」的人,很應該擺出更多理據,證明為何民主和民生不是同樣重要。當民選政客為了選票,一味開空頭支票,建立尾大不掉的福利系統,到兌現支票之日,哪管你是甚麼選舉制度,要「爆煲」的始終要爆。那時更催生一些空喊口號,不切實際的極端政黨,就給予民眾虛妄的幻想(false hope),說他們可以(卻不知如何實行)改變一切,民眾便樂得把原本屬於自己的責任(如欠債還錢),用選票推給這些政客。到最後真的搞砸了,也是政客的錯,不是自己問題。事實上,歐洲反緊縮的極端政黨正急速冒起︰左翼有希臘的激進左翼聯盟、西班牙的Podemos;右翼則有法國的國民陣線、意大利的北方聯盟等。看來希臘只是序幕,同類的不文明行為勢必蔓延其他深受債務和人口老化困擾的先進國家。

解決社會經濟問題並無「獨步單方」(magic bullet)。例如,不論有否公民提名,我們的長者數目都會增加1.2倍。現在大家討論退休保障,卻只斟酌退休金額多少;如沒有增加病床、醫生,每個月給長者幾千元,到他們病倒時又如何保障他們?這正是只聚焦一個pixel所衍生的嚴重問題。至於那些把一切民生議題政治化,大打拉布戰的議員,就更是倒行逆施,本末倒置。眼前所見,社會討論一個大如樹林的議題,卻只聚焦某一棵樹,例子還有很多;篇幅所限,下次再談。

Monday, February 16, 2015

見樹不見林 文明社會無可能(一)

(刊於2015年2月16日的AM730)

年近歲晚,佳節當前,我卻不禁越來越擔憂香港的社會經濟前景。今年冬季流感每天平均奪去4條性命(下筆時共196人),當中長者因流感住院及死亡的數字,皆是以往平均數的5倍;公營醫院內科病床使用率更高達111%!如果今天約100萬長者的香港,一個不是特別「惡」的流感已令我們手忙腳亂;那15年後當長者人數增加1.2倍到220萬,甚至不幸遇上如禽流感或豬流感等較複雜病毒,後果實在不堪想像。

你未必認識現在每天去世的4個人,但未來15年將變成長者的220萬人,一定包括你的父母、親人、或每天都見的朋友;換言之,人口老化與醫療問題是700萬港人最貼身而且迫在眉睫的事。但每天翻開報章、扭開電視,最受注目的除了政改、拉布,居然是電視台牌照。現在人人都把公義掛在口邊,但我認為公義和文明社會的最基本體現,應是老弱傷殘有所照顧。那為何明明眼見醫院爆棚,卻依然沒有港人要求大舉擴充醫療體系﹖事實上,公營醫院的病床數目增長,比我們的建屋速度還慢上萬倍,在過去15年一切維持在3萬張左右,無甚增長!


環顧全球,很多先進經濟體都用了起碼半個世紀,65歲以上長者佔其人口比例才由7%增加至14%,但香港卻只用了30年﹕1983年長者佔本港人口7%,2013年佔14%;但下一個7%,即增至21%,卻只需10年(2024年)!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現在所見全港的醫院、老人院等用了30年才建成;那我們便要在2024年前(即10年內),便把目前所有長者設施增加一倍,即把建設速度增加3倍!

事實上,不計只有160張病床、但也要7年時間才能全面投入服務的北大嶼山醫院,對上一間落成的公營醫院,已是1999年落成的將軍澳醫院了。不少政黨辯論政制問題時都引用有關人權的國際公約,而醫療問題正是對最基本人權——生存權的最大威脅,卻偏偏無人置喙;今年年初,爭取某種民主號召了1萬人示威,但為了自己、父母和親人的性命,還未見到100人上街,實在諷刺。

這反映了本欄不止一次指出香港目前議政的最大問題:見樹不見林,把目光聚焦在一個格子(pixel)上,人人在裡頭打生打死,忽略大圖畫(picture)。明明我們要迫切處理的社會經濟問題多的是,但大家卻彷彿對政治問題著了魔(obsessed),政治以外一概不理。執筆之時,財委會剛開完會,創科局難產便是最佳例證。作為中坑一代,對上報答父母之恩,應讓他們老來病倒有所依靠;對下則應力求下一代比自己一代好。但眼前香港,照顧長者的醫療系統瀕臨崩潰卻無人問津;現在連下一代的寶貴發展機遇,也給不顧民生的政客拉倒。如此政治,是否文明?更尤甚者,假如舞台上仍然是這一班鬧劇演員,即使有民主直選,香港這齣戲還可以像賀年電影般大團圓結局嗎?

Monday, February 9, 2015

花開堪折直須折(二)

(刊於2015年2月9日的AM730)

先撇開經濟不談︰去年病人自殺數字及嚴重醫療事故增近一倍;流感更在40日內奪去超過130條性命。但15年來,香港的病床數目一直維持3.1萬張。與病床供應比,慢龜房屋供應已是快兔!今天有100多萬長者,流感高峰已如此可怕,那當長者人數增加1.2倍到220萬時,我們是否想父母病倒時沒有病床及醫生,甚至失去離世的尊嚴?上週所言香港變成人間煉獄實非虛言恫嚇。當年輕人要離港謀生;長者要離港就醫甚至救命,香港還剩下甚麼?這不是一個茶餘飯後,而是攸關生死、700萬人都要深思的議題!

政制發展是為了建立文明社會。直選元素是文明社會的必要但非充足條件(necessary but insufficient condition),它還要經濟支持。正如王于漸教授所言,多完善的制度在沙漠中實行,沙漠只是沙漠。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rugman於1月中在港舉行的亞洲金融論壇中指,歐洲政治大有可能極端化。在法國,由勒龐(Le Pen)領導、反移民反歐元的極右政黨國民陣線在部分民意調查中領先;意大利亦有極端陣營得寵;而在希臘,主張增加福利的激進左翼聯盟勝出大選。早前想脫離英國的蘇格蘭也是一例,我倒想知道,若去年11月蘇獨成功,現在油價下跌一半,衝擊北海油田收益,蘇格蘭難以獨力支持福利開支,會否想和英國復合?同理,近來主張港獨的人士,也應擺出經濟可以穩定的論據。

極端主義與經濟重擔分不開︰歐洲多國公私營債務嚴重,青年失業率高見22%。而一戰後德國的巨額賠償,加上經濟大蕭條,也肯定助長了當年的納粹主義。這些政客拿着麵包的圖畫,對餓著肚子的人民說︰「投票給我,我當選後大家便不用再愁溫飽。」結果?大家都知道希特拉掌權後的事。香港只談政治,不談民生的人,應在2015年充分反思,明白其實民主民生,缺一不可。

巧婦難為無米炊。要建立文明社會,教育至為關鍵,但若年輕人接受教育後卻找不到工作——又或者像歐洲今天有就業的78%年輕人,也要一生面對減薪壓力,全無上流力可言,都不會國泰民安。有人指責新移民或其他國家搶走機會、有人會煽動種族、宗教間的仇恨……相比之下,香港全民就業,家庭收入穩健增長,假如問今天的歐洲年輕人想不想做香港人,相信除了被非常難學的廣東話嚇怕的人外,我想大部分都會say yes。

我們家中明明滿園果樹,但若我們還思前想後,考慮到底吃桃還是吃橙;爭辯到底是爬樹去摘、還是搖動樹幹,那不用多久,果實不是熟透跌下在地上爛掉;就是被區內的快兔偷走,結果全家捱餓。香港眼前是一個黑黑白白的二分結果(binary outcome)︰進,則追倫趕紐;退,就無險可守。機遇不會等我們議而不決,對手不會等我們原地踏步。香港絕對有條件成為快樂家園,在沉淪世界中依然燦爛開花,耀目全球;但若再不行動,勢將滿盤落索,跟隨全球沉淪,成為下一個威尼斯,被歷史遺忘。2015年是關鍵的,因為沉淪世界已漸被認識,港人要為我們的家作出抉擇,為老、中、青三代把握社會經濟發展機遇,莫待無花空折技。

Monday, February 2, 2015

花開堪折直須折 (一)

(刊於2015年2月2日的AM730)

早前,我在Rising City in a Sinking World講座中說那天是吉日,因為我早於2014年1月看淡先進國家,但2015年1月初大家還預期世界經濟復甦可期,跟人講Sinking World肯定沒人信。但過去4周,9個央行減息;歐元區1月通縮0.6%,是歐盟有紀錄以來新低;IMF大幅下調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0.3%;過去半年,歐元、日圓以及新加坡元曾分別貶值17%、20%及9%;油鐵銅價最多跌了一半,全球經濟下沉漸由原來的異常事件(outlier)變成共識(consensus)。我們相信未來20年先進國家將沒有上流力;年輕人不是失業就是打散工;而政府(如希臘)亦因財政破產,在最多長者、病人時才關閉老人院和醫院。反觀有些香港年輕人推崇「經濟不重要」,對比極之強烈。

至於Rising City——香港何以能在未來20年的沉淪世界中獨善其身,甚至超越倫敦和紐約,成為最有動力、最人性化、最均富、最和諧的國際都會,篇幅所限,以後再談。但無論上行機遇(upside)多大,我們都須坐言起行,加快發展。須知城市間的競爭是動態的(dynamic),顧客不會等我們擴充商場和酒店容量;競爭對手更不可能不早著先機,而等我們準備就緒才跟我們在同一起跑線上搶客。偏偏部分港人不知港事,不識世事,只講政治;加上政客擋路,令香港發展裹足不前。即使龜兔賽跑,若兔子睡著,烏龜都會贏出;更何況香港對手全是有心有力的快兔:去年底,香港共有7萬間酒店房間,預期未來6年增加約7千間;原是區內「阿di」的澳門去年有3.5萬間,但未來6年將增加3.5萬間,翻一番追上香港到7萬間,增幅是香港5倍!香港未來新增的更大多是50間房的小型酒店,而澳門卻將有像Ritz-Carlton全球首間全套房酒店、全球最大的Marriott酒店等世界級設施。港珠澳大橋最快明年便通車,它可為香港帶來新客源,但亦可把現有客源帶走!當香港酒店爆滿,而澳門不缺酒店房間;原本是阿di的阿di的橫琴,更有等於4個香港迪士尼的度假區。你是遊客,你會點揀?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港人須果斷、勇敢、客觀地作出抉擇:繼續在政治這個格子裡打生打死,還是把等量的精力放在民生經濟上?理大的酒店管理課程全球第二,我們想這些畢業生留港工作,還是跟着原本來港的客人,因為吃閉門羹或價錢太貴捨港而去,令我們盡心盡力培育的年輕人被迫跟機遇到他鄉做澳門人、橫琴人、上海人?港人不會對菲傭的故事陌生:年輕時離鄉別井打工,很多家庭妻離子散,家園變成老人村,我們是否想香港走上同一條路?我們已因土地不足或制度不夠靈活而失去了Google和阿里巴巴兩個巨型機遇。他們不只是行業的winner,更是trainer。我們想香港科技人才在本地發展,還是只能遠赴矽谷?但香港要有自己的矽谷,總需要像科技局的專責部門統籌政策。
同時,港大排名因科研不足首次落後新加坡國立大學;又因配套不足,免稅品王DFS不把零售培訓中心設於購物天堂香港,反而設於新加坡……香港實在不能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