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2, 2015

「危」「機」四伏「超額」未來 (四)

(刊於2015年6月22日的AM730)

政治和宗教一樣,即使到蓋棺一刻都未必有定論。正反雙方都不能說服對方。以有涯一生,作無涯辯論實不划算。與其執著意識形態,倒不如追求客觀、肉眼可見的正面、利民改變。選舉制度 是達成目的之手段(a means to an end)。而筆者向來認為這目的是建構文明社會,其中包括:(一)老弱傷殘,有所照顧;(二) 下一代過得比上一代好。反政改者如此激動,就是為了所謂的「國際標準」。但環顧全球「國際標準」普選制度的地方,又有多少做得文明社會?

歐洲青年失業率高達 22%。當畢業等於失業成為常態,年青人比其父母輩過得更差幾成定局;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扣除通脹後 25 年來不升反跌,也不禁令人問經濟發展所為何事。要講照顧老弱傷殘,希臘下個月是否發得出公務員薪水都成問題,更不要說改善醫療體系,助弱扶貧了。巧婦難為無米炊。西方國家福利系統尾大不掉,經濟陷入泥沼,甚麼仁義道德都拋諸腦後:當英國連公共醫療都要削減預算,實在不難理解為何當歐盟提出成員國「分擔」來自地中海難民時,英國堅拒參與計劃。相比之下,中國沒有迫香港收容她的貧窮人口(單程證乃家庭團聚,份屬人權),反而有 CEPA、滬港通、一周一行等政策,港人是否欠「一國」一聲多謝?筆者強調,建構文明社會有如種花,而花朵需要陽光、水份、肥料,缺一不可;正如文明社會也不能只靠直選制度,也需繁榮經濟、良好教育、完善醫療等。既然如此,何以香港現在才要著迷於政治這一格子,追逐早已「此路不通」的昨日黃花?


那麼泛民議員執意否決政改,所為何事﹖若政改通過,屆時特首隨時有上百萬選票的民意授權。換言之,政客們不能再以「缺乏民意基礎」攻擊政府,從政者都不能為反而反,而要有比執政者倡議更好的反建議。從社會運作、有效管治來看,對市民是好事。相反,若否決政改,政客便可一如以往,用「爭取真普選」的名義,天天拉布、事事反對, 不做功課、空喊口號,懶理民生。正如本欄之前所述,有一人一票,無論將來的特首是甚麼政治背景,他都要面向 500 萬選民,要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政綱。用陳弘毅教授的講法,特首必須向選民「求票」,筆者無法想像這制度與現時 1,200 人投票相比,對社會有何壞處。香港還有太多事要做:人口老化,長者人數在未來 15 年增加 1.2 倍到 220 萬人,公營醫療體系最少要擴充 60%。同時,每年 5,000 名長者等候安老院舍「等到死」,現在開始建醫院、老人院、增聘醫生已經算遲;公屋輪候時間越來越長、劏房戶不斷增加,覓地建屋、發展新市鎮早已刻不容緩——而這些問題,無論選舉制度如何,都可透過良好政策解決。

香港花在政治問題上的心血已經太多。社會經濟問題迫在眉睫,我們是否還要事事政治掛帥、陰謀論猜度一切,繼續在政治這文明社會必要但不充分條件的格子中糾纏下去?屆時哀莫大於心死的,就是看着香港明明可以實現「超額」未來,超倫趕紐,最終卻淪為新威尼斯,被遺忘於歷史廢墟之中。

Monday, June 15, 2015

「危」「機」四伏 「超額」未來(三)

「危」「機」四伏 「超額」未來(三)
(刊於2015年6月15日的AM730)

近日股市的最大焦點之一,當然是滬港通的發展和深港通即將推出。但少有人想到,其實滬港通、深港通不是香港賺回來的。國家會用香港這個平台,香港本身固然有其優勢,但其他城市也有她們自己另外的優勢!中國大可選擇「滬紐通」、「滬倫通」、「深台通」、「深星通」……而非一定是「港通」。所以,同樣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國」:中港一家,我們是「自己人」,否則國家實在不用特別照顧呵護香港。

哀莫大於心死。易地而處,國家一個又一個特地照顧香港的政策都不被領情,無論多大的熱誠都會退卻。到中央有一天真的意興闌珊,撒手讓香港自生自滅,任由我們成為「零頭中的零頭」,才是對香港最大的傷害——到時香港「自滅」的機會肯定比「自生」高。諷刺的是,滬港通令全港持MPF戶口的打工仔得益;同時也帶來大量額外印花稅、利得稅收,可以用於扶貧、公共醫療等,全社會都可受惠,但有沒有人感謝「一國」的好處?

「多謝」固然沒有一句,更尤甚者,今時今日談「一國」,竟好像成了禁忌(taboo)。支持中央、港府的,都自動被打成是非不分的壞人;而反對政府的,違法也好、阻街也罷,都彷彿在「公民抗命」的道德光環下得到包容。這好比足球場上,進攻球員進入禁區,一與防守球員接觸便不分青紅皂白跌倒,然後向球證投訴,但球證卻不出示黃牌,實在不太公道。

更令人擔心的是,這類行為似乎有惡化蔓延而未被制衡(left unchecked)的趨勢。例如,拉布等議會不合作運動,明明就是摧毀民生、拖垮香港的行為,由阻延綜援、長生津出雙糧,到低津延遲實施,到大小公務工程延誤、超支,都是一筆又一筆要全港市民和納稅人「埋單」的糊塗帳。

林鄭司長為辯論比賽頒獎,遇到示威者衝擊,令同學連評判的評語都聽不到。筆者相信,在任何一個先進國家發生同樣事情,不管衝擊者目的如何高尚,都一定會被批評破壞秩序,殃及池魚(參與比賽的同學和觀眾)。唯獨在香港,這類行為就像「奉旨」,衝擊者可以義正辭嚴地說「不用道歉」,因為他們是「為民請命」。相反,批評同類衝擊的意見,卻會被指是「打壓言論自由」、「為權貴護航」。

又例如甚麼「鳩嗚」、「拉喼」、「驅蝗」等毫無意義的挑釁行為,徒令遊客難堪,也讓香港蒙羞,令原本的好客之都、旅遊天堂,變成以「排外仇客」知名的城市;直至最近的無證兒童風波,網民圍封小學的行為幾近文革時期的「批鬥」和「公審」。這一切都是挑戰文明社會底線的行為,但大眾卻視若無睹,沒有人挺身而出,制止這些不文明行為,其實是間接地縱容和鼓勵歪風。

文明社會 淨係普選咁簡單?

文明社會 淨係普選咁簡單?
(刊於2015年6月15日的星島日報)

過去一年,香港社會因為政改爭拗不休。700萬港人個個都是好人,卻搞得今天如此不快,相信港人和筆者一樣都十分痛心。其實大家都為香港好,鬧得面紅耳熱的原因,都是想把香港建成文明社會,令(一)老弱傷殘,有所照顧;(二)下一代過得比上一代好。

不過,要令老中青三代生活過得更好,除了政治以外,我們還有許多同樣重要的社會、經濟、民生議題,需要大家如政改一樣着緊、懷着同樣令人面紅耳熱的熱衷,急切討論和處理。

聚焦政治忽略發展

剛過的流感期奪去逾400條性命,比「沙士」還多。普通流感已如是,如果「新沙士」襲港肯定是個災難。流感死者大多是長者,須知今天香港還只有100萬長者,未來15年多將大增1.2倍至220萬。屆時流感造成的人命損失隨時數以千計。你未必認識年初的400名死者,但當長者人數達220萬時,疾病危及的,一定會包括我們父母、親人、朋友﹗

可惜,可能因為香港社會和議會15年如一日,只聚焦在政治一格子(pixel)而忽略大圖畫(picture),令發展停滯不前,亦令香港的病牀總數毫無寸進,如果我們目光仍如此狹窄,未來15年恐怕也會困在今日,原地踏步﹗

年輕人面對的危機同樣逼在眉睫。香港共有7萬個酒店房間,預期未來6年增加約7,000個;澳門去年有3.5萬個,未來6年將增加3.5萬個,翻一番!而且,香港未來新增的大多是幾十間房的劏房式酒店,而澳門卻有像剛開幕的銀娛二期中,全球首間全套房Ritz-Carlton及亞洲最大的JW Marriott等世界級酒店。理大酒店管理課程全球排名第二,但香港卻沒有新的好酒店供他們管理,菁英學無所用。其實酒店以外,我們十多年沒建醫院、寫字樓、展覽館,等於逼我們各行各業的菁英,為追求發展機遇,到澳門、上海、前海、新加坡打工。這種港漂趨勢,是菲傭模式的翻版,會令很多家庭妻離子散,家園變成老人村。

要直選也要經濟

我絕對支持普選特首,因為文明社會理應賞優罰劣。但我們也要切記是文明社會的一個「必要但非充分條件」(necessary but insufficient condition)!好比栽培花卉,同時需要陽光、水分、肥料。每天只幫盆栽澆水,但卻不給它曬太陽和施肥,多優良的品種都會枯萎。同理,文明社會需要直選制度,但也要蓬勃經濟、優良教育、完善醫療等。

讓事實說話:我們撇開印度、印尼、非洲、南美等發展中民主國家,只看最先進成熟、最高「國際標準」的直選國家是否文明社會?地球上最大經濟體歐盟,每5個青年人便有一個失業;文藝大國意大利的青年失業率高達44%,和長年受戰火蹂躪的利比亞不相伯仲 (圖1)。讀書最多一代,長大時卻不能像其嬰兒潮出生的父母得享全民就業,反而人人失業,實在糟蹋。

另外,最大的「國際標準」先進民主國家美國,其實質家庭入息中位數25年來不升反跌(圖2)!唯一稍見起色的只有2000年代中,但也是由於它製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樓市泡沫,在爆破後便繼續長期衰落。

依「國際標準」就可利民?

似乎,很多遠高於「國際標準」的直選制度,都不能貢獻家庭的口袋,亦不能令精英學有所用,勢過得比父母輩差。當大家吵得面紅耳熱、情緒主導時,最好就是心平氣和、客觀、全觀(holistic)地看事實。比方說,議員把「國際標準」選舉掛在口邊,那他們能否別「講啲唔講啲」,也告訴市民「國際標準」的稅率、失業率、罪案率?到底有否客觀證據,說明「國際標準」一定可利民紓困、支援下一代,所以香港必須跟隨? 再者,令大家吵得面紅耳熱的,很多都是沒有理據、煽風點火的陰謀論。例如,有議員開口閉口說「假普選」是「權錢交易」。但幾個月前,前政務司司長、最富有的家庭之一,「權」「錢」都依法入獄。「交易」證據何在?

又有說若「袋住先」,政府便會強推23條,「陰乾」香港。但看看數字:回歸時香港經濟是中國的五分之一,到今天是3%,預測10年後更跌至0.5%,即屆時中國經濟每年會「生出」14個香港。當「50年不變」只過一半,香港便將在國家的經濟版圖上自動消失!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真的有必要主動動腦筋來陰乾一個正自動消失、「零頭中的零頭」香港嗎?

「一國」令香港獲照顧

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一國」,中港乃一家人,國家根本就不需要照顧香港。但正因是一家人,國家反而要動腦筋想辦法,幫正自動消失的香港維持重要性,才會有滬港通、深港通,以至今天香港的股市市值超越倫敦,是世界第三。中國肯定不是完美,但不能否定國家正不斷進步,愈來愈文明。客觀而言,一個在過去30年令7億人脫貧、國民壽命增加三十多歲,今天還在打貪、改革經濟,在質量、道德、法治方面仍在急速改善的國家有甚麼問題?偏偏在傳媒、政客渲染下,「一國」已變成禁忌及陰謀論的溫牀。好比近日無中生有的「三億買票」成為頭條新聞,甚至立竿見影地影響民調結果,便可見一斑。

泛民議員又說政改令港人「無得揀」。但其實政治以外,還有更多也很重要、影響香港每一個家庭的事,香港人都無得揀:劏房戶想上樓、新婚夫婦想上車沒樓揀;當客人被其他城市搶去,年輕人想在港找有上流力的事業發展沒工揀;病人沒醫院揀、沒病牀揀;長者沒老人院揀;連死者也沒骨灰龕位揀!

最緊要踏出第一步

這是否我們想見的事?我們還要多少長者死於流感、多少大埔安老院事件,才有人挺身而出,抗衡事事不講道理、政治掛帥,以民主之名大搞不合作運動,動輒拉布、司法覆核、逢事必反必阻必拖必鬧的議會文化;當我們面對燃眉之急時,才來浪費納稅人金錢時間,結果害了長者、害了年輕人、害了家庭,令社會民生發展倒退。

港人似乎有個通病,認為只要有某種普選,天下所有問題便迎刃而解。但上述的歐美國家便是鐵證,說明這非事實。正如由1993年青島啤酒上市起,做到今天股市全球第三,香港當時沒有因顧慮水質及管理問題,而不踏出第一步幫青島啤上市,便說明只要我們踏出第一步,便一定會愈做愈精,繼而做到最好﹗如果文明社會是輛三輪車──政治、社會、經濟;歐美就是社、經兩輪已經鬆脫,只剩下政治(選舉制度)一輪,所以停滯不前。至於香港過去170年雖沒政治一輪,但社、經兩輪都健康運作,所以今天在各方面已力逼倫敦、紐約,例如金融、藝術、教育、醫療。若能加上政治一輪,加強政府向500萬選民問責,肯定會幫香港鋪出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路,讓年輕一代幫香港更上一層樓,超倫敦、過紐約。

現在,我們隨時因一時意氣,愈看愈窄,只聚焦一個格子而忘了圖畫;只專注政治一輪,卻忽略了社、經兩輪;結果落得不但裝不上最後一輪,連社會經濟都「甩轆」的三失局面。香港本可成為全球最文明城市,把國際都會排名由「紐倫港」改寫為「港紐倫」。相反,若我們不把握如此寶貴機會,選擇原地踏步,那麼這個「原地」,就會是173年一直成功的香港的「葬身之地」。

Monday, June 8, 2015

「危」「機」四伏 「超額」未來(二)

(刊於2015年6月8日的AM730)

50 年不變只過了 18 年,香港便將成「零頭中的零頭」,在國家經濟版圖上消失!如此懸殊的比例,而香港又沒意識到自己正急速沉淪,你認為國家真要處心積慮主動傷害香港這個「零頭中的零頭」嗎?香港人不知是否看得太多武則天這類勾心鬥角的宮廷劇集,只用陰謀論思考,想法還停留在文革時期,聚焦於思想批判和意識形態鬥爭。事實是,The world has moved on. The country has moved on too. 若我們不把握機遇,那香港放棄的機會,就會自動成為區內和國際對手的補品。結果是香港的年輕人被迫捨棄老、中兩代,為了追逐上流力,到別人的土壤,為別人的發展出力,匯錢支持身處香港的家人。孩子沒有父母照顧、長者沒有中年人供養的悲慘「菲律賓模式」結局,聘用過外傭的家庭都不陌生。我們是否想香港走上同一條路?

中國繼續崛起是客觀事實,環球政經亦必將波譎雲詭。例如,中國佔全球GDP的 13%,幾乎是日、德、英總和,但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投票權卻只得4%,而上述三國加起來卻有16%;美國更單獨擁有17%投票權。IMF 重要事項需85%支持,變相等於美國一言堂。又例如,中國佔全球出口的12%,而人民幣已是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但IMF 的「特別提款權」(SDR)卻不包括人民幣。明此理者,自亦明白若中國還不趁此刻崛起,便等於讓 175 年前清末的「不平等時代」重臨!所以中國牽頭成立亞投行、推出「一帶一路」,加強與亞洲國家的經貿、基建合作,實合情合理;最近 IMF 亦開始討論把人民幣加入 SDR,對於人民幣國際化極為關鍵。隨着國家在國際政經舞台上扮演與其重要性匹配的角色,香港亦可一展所長,擔當中外「超級聯繫人」,對人民幣離岸業務、貿易融資、資產管理、航運服務、法律仲裁等行業而言,都是黃金機遇:最近的例子有中銀向中銀香港注入東盟資產,讓後者集中拓展東南亞業務,把握「一帶一路」的機遇;另外,中港證監會已就兩地基金互認達成共識,初始投資額度定為資金進出各3,000 億人民幣。

事實上,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股市市值已超越倫敦,高踞世界第三;作為美食之都,香港米芝蓮星級食肆早已領先倫敦,只落後紐約;講安全便捷,香港罪案率、地鐵延誤率之低更是贏到開巷。今天我們已有滬港通,年內深港通亦將推出;那金融市場外,有沒有想過中港在其他服務業的聯繫融合,帶來巨大機遇——例如醫療通、教育通?又例如,美國西岸矽谷公司要遠赴東岸紐約融資,那「中國矽谷」深圳和香港只是一河之隔,讓港深兩地人才合作,利用深圳的低地價,支持初創企業(startups),如此「港深創業通」的協同效應(synergies) 就可想而知。

這就是我們的二分結局(binary outcome):繼續糾纏政治,則淪為「零頭中的零頭」;相反,若香港能把握機遇,便能實現我們的「超額」未來(Outsized Future),在5至10年內脫穎而出,讓全球國際都會排名改寫為「港紐倫」,指日可待!

Monday, June 1, 2015

「危」「機」四伏 「超額」未來(一)

(刊於2015年6月1日的AM730)

過去兩周有不少重大國際政經新聞,但翻看報章、網絡,港人似乎仍最關注政改和無證兒童。這實令人憂慮,因為香港要急切為老中青三代做的事越來越多,但世界環境卻越來越不利!

當我們要為15年間增加1.2 倍的長者趕建醫院、老人院,要為教育程度最好的年輕人製造上流力,也要幫中年人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突破而不致失去工作,偏偏未來20年發達國家卻將因人口老化和債台高築而缺乏增長;當我們經濟上需要更多收入支援這些社會投放時,香港面對的區內與國際競爭對手卻越來越強、越來越快,而可供正面改變的時間卻越來越少﹗

更尤甚者,當香港最需要團結一致、全觀(holistic)、客觀審視各階層每個家庭的需要時,社會反而越來越微觀,只聚焦在政改這一格子裡打生打死。文明社會就如栽培美麗花卉,不能只靠一種,而是同時需要多種元素:每天只是讓花曬太陽,但既不灌溉又不施肥;就等於社會只執著於某一種選舉制度,卻對經濟民生等其他議題置之不理,那麼即使得到了陽光(普選),花朵(文明社會)仍會枯死,而今天大家的堅持執著到頭來則「唔知為乜」。因此,若市民對老中青三代前路的關注,不起碼提升至和政改一樣,文明社會只是鏡花水月。

軍事上,美國海軍邀記者登上P-8A反潛偵察機,逼近中國在南海填海的島礁,並表明日後會繼續同類行為;政治上,日揆安倍晉三宣布對亞開行等投資1,400 多億美元,固然是劍指亞投行。但一個人口連年減少、長者佔四分一的老人國,不理國債高達 GDP 的 2.4 倍,還要不顧後果地大舉投資別國,只為政治面子,除了魯莽和要配合美國之外,實莫以名之。

一個新興強國出現,必定會影響到現存強國的既有利益,因而全力阻撓其崛起:美國「重返亞洲」,推動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日本則繼續否認歷史,不停挑釁;還有與菲律賓、越南等的利害關係,區內同類衝突只會有增無減。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要處理的問題多的是:13億人的就業、民生問題,經濟改革、整頓吏治等。在此宏圖背景下,老實說,700萬人的香港,橫看豎看都無關痛癢(irrelevant)。

政客們每周落區宣傳陰謀論,「袋住先等於袋一世」,因為中央不存好心,想要「陰乾」香港、欺騙港人,甚麼「大陸化、赤化、換血、溝淡」等名詞充斥媒體,無限上綱,極盡煽情之能事。但冷靜下來看看數字:六年後中國名義GDP預測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若與香港比較,回歸時香港經濟是中國的五分之一,到今天是 3%,預測10年後更只是0.5%。以7%增長計,屆時中國經濟等於每年「生出」14個香港。事實上,5年前香港 GDP 被上海追過,4年前讓新加坡趕過,3年前是北京,今年勢被廣州、天津超前,到明年深圳都會領先香港了。

按現時路徑移動,相信連澳門和前海都會贏香港。知恥應近乎勇。由滬港通到深港通,「港」都排在後面。似乎港人真的潛意識接受了我們不斷讓人趕過的事實,到未來若有同類合作,我們是否會見到「澳港通」和「前(海) 港通」﹖

重政治輕經濟 香港恐淪威尼斯

(刊於2015年5月27日的經濟日報)

近日股市的最大焦點之一,當然是滬港通的發展和深港通即將推出。但少有人想到,其實滬港通、深港通不是香港賺回來的。


國家會用香港這個平台,香港本身固然有其優勢,但其他城市也有她們自己另外的優勢!中國大可選擇「滬紐通」、「滬倫通」、「深台通」、「深星通」……而非一定是「港通」。所以,同樣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國」:中港一家,我們是「自己人」,否則國家實在不用特別照顧呵護香港。

中央撒手不理 香港傷害最大

哀莫大於心死。易地而處,國家一個又一個特地照顧香港的政策都不被領情,無論多大的熱誠都會退卻。到中央有一天真的意興闌珊,撒手讓香港自生自滅,任由我們成為「零頭中的零頭」,才是對香港最大的傷害——到時香港「自滅」的機會肯定比「自生」高。

諷刺的是,當滬港通令全港所有持MPF戶口的打工仔得益;同時也帶來大量額外印花稅、利得稅收,可以用於扶貧、公共醫療等,全社會都可受惠,但有沒有人感謝「一國」的好處?

「多謝」固然沒有一句,更尤甚者,今時今日談「一國」,竟好像成了禁忌(Taboo)。支持中央、港府的,都自動被打成是非不分的壞人;而反對政府的,違法也好、阻街也罷,都彷彿在「公民抗命」的道德光環下得到包容。這好比足球場上,進攻球員進入禁區,一與防守球員接觸,便不分清紅皂白跌倒,然後向球證投訴,但球證卻不出示黃牌懲罰這種行為,實在不太公道。

奉旨衝擊殃及池魚 批鬥正上演

更令人擔心的是,這類行為似乎有惡化蔓延而未被制衡(left unchecked)的趨勢。例如,拉布等議會不合作運動,明明就是摧毀民生、拖垮香港的行為,由阻延綜援、長生津出雙糧,到低津延遲實施,到大小工務工程延誤、超支,都是一筆又一筆要全港市民和納稅人「埋單」的糊塗帳。

林鄭司長為辯論賽頒獎,遇到示威者衝擊,令同學連評判的評語都聽不到。筆者相信,在任何一個先進國家發生同樣事情,不管衝擊者目的如何高尚,都一定會被批評破壞秩序,殃及池魚(參與比賽的同學和觀眾)。唯獨在香港,這類行為就像「奉旨」,衝擊者可以義正辭嚴地說「不用道歉」,因為他們是「為民請命」。相反,批評同類衝擊的意見,卻會被指是「打壓言論自由」、「為權貴護航」。

又例如甚麼「鳩嗚」、「拉喼」、「驅蝗」等毫無意義的挑釁行為,徒令遊客難堪,也讓香港蒙羞,令原本的好客之都、旅遊天堂,變成以「排外仇客」知名的城市;直至最近的無證兒童風波,網民圍封小學的行為幾近文革時期的「批鬥」和「公審」。這一切都是挑戰文明社會底綫的行為,但大眾卻視若無睹,沒有人挺身而出,制止這些不文明行為,其實是間接地縱容和鼓勵歪風。

政治和宗教一樣,即使到蓋棺一刻都未必有定論。此生此世,正反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以有涯一生,隨無涯辯論實不划算。所以,與其執着虛無縹緲的意識形態,倒不如追求有客觀標準、肉眼可見的正面、利民社會改變。

經濟陷困 打生打死所為何事?

以選舉制度為例,它應是達成目的之手段(a means to an end)。而筆者向來認為這目的是建構文明社會,其中包括:(一)老弱傷殘,有所照顧;(二)下一代過得比上一代好。

反對政改者如此激動,就是為了所謂的「國際標準」普選。但環顧全球「國際標準」普選制度的地方,有多少個真正做得到文明社會的要求?

歐洲青年失業率高達22%,久無起色,其中西班牙高見50%,意大利亦高達43%。當畢業等於失業成為常態,這一代年輕人比其父母輩過得更差幾成定局;自由民主的第一大國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扣除通脹後25年來不升反跌。要講照顧老弱傷殘,西方文明搖籃的希臘下個月是否發得出公務員薪水都成問題,更不要說改善醫療體系,助弱扶貧了。

巧婦難為無米炊。西方國家福利系統尾大不掉,經濟陷入泥沼,甚麼仁義道德都拋諸腦後:當英國連國民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簡稱NHS)都要削減預算,實在不難理解為何當歐盟提出希望成員國「分擔」來自地中海的難民時,英國堅拒參與任何收容計劃。

相比之下,中國沒有迫香港收容她的貧窮人口(單程證乃家庭團聚,份屬人權),反而有CEPA、滬港通、一周一行等政策照顧,港人是否真的欠「一國」一聲多謝?

筆者反覆強調,建構文明社會有如種花,而花朵需要陽光、水份、肥料,缺少任何一樣,多優良的品種都會枯萎;正如文明社會也不能只靠直選制度,還需要繁榮經濟、良好教育、完善醫療等。既然如此,何以香港現在才要着迷於政治這一格子,追逐事實已證明「此路不通」的昨日黃花?

老弱急待救 政改通過惠小市民

那麼,泛民議員如此堅持否決政改方案,所為何事?假如政改通過,屆時特首隨時手執上百萬的選票,民意授權毋庸置疑。換言之,政客們便不能再以「缺乏民意基礎」攻擊政府,所有從政者都不能為反而反,而要有比執政者所倡議更好的反建議。這從社會運作、有效管治的角度看,對市民大眾都是好事。

相反,假如政改未能通過,政客便可一如以往,用「爭取真普選」的名義,天天拉布、事事反對,繼續不做功課、空喊口號,懶理民生實事。

正如本欄之前所述,有了一人一票,無論將來的特首是甚麼政治背景,他都要面向500萬選民,要提出解決人口老化、醫療、房屋、環保、扶貧等社會問題的政綱。用陳弘毅教授的講法,特首必須向選民「求票」,筆者無法想像如此制度與現時1,200人投票相比,對社會而言可以有何壞處。

香港還有太多事要做:人口老化,長者人數在未來15年增加1.2倍到220萬人,公營醫療體系擴充60%是最低消費。同時,每年5,000名長者等候安老院舍「等到死」,現在開始建醫院、老人院、增聘醫生已經算遲;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劏房戶不斷增加,覓地建屋、發展新市鎮早已刻不容緩——而這些問題,無論選舉制度如何,都可透過良好政策解決。

香港浪費在政治問題上的精神、心血已經太多。到今天社會經濟問題迫在眉睫,我們是否還要事事政治掛帥、陰謀論猜度一切,繼續在政治這文明社會必要但不充分條件的格子中糾纏下去?

屆時哀莫大於心死的,就是看着香港明明可以實現「超額」未來,超倫趕紐,最終卻淪為下一個威尼斯,被遺忘於歷史廢墟中的700萬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