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5, 2016

2016年1月25日林奮強專欄: 口號派,當惡果浮現,請面向群眾,解釋究竟你們「到底想點」﹖

(刊於2016年1月25日的晴報及經濟日報)

前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在上週的亞洲金融論壇中提及兩點:(1)過去幾年以至未來,全球經濟都相當疲弱,投資回報甚低; (2)若政策的情理、方向都解釋清楚,讓市場充份了解,她就會自然調節,令政策取得預期效果。在此悲觀背景下,香港依然能在黃金五年(2010至14年)創造了10%就業職位,並且大幅提升入息中位數33%,實在家家受惠,難能可貴。而這當然歸因於祖國的結構性增長,創造了大批對外遊有強烈需求的中產,加上香港本來正確的政策方向,把握了旅遊及相關行業的發展機遇所致。可惜,香港作為國際都會,向來歡迎四方貴客,卻在近年出現清晰強烈的「趕客」訊息,令旅客卻步,捨港轉投眾多留人處。

須知道市場調節是雙向的,意思是若政策出現錯誤,或者出現負面氛圍,市場同樣會調節,加劇這些負面因素的影響。例如,本土派掀起歪風,口口聲聲「保家衛國」,「光復」社區,致力趕客。個別媒體誇張、偏頗的報道,加上社交網站的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更為這股思潮火上加油,甚至鼓動激進行為。惡果是錯誤包圍「水貨客」母女、飛腳踢篋等畫面在網上瘋傳,「香港趕客」舉世皆知,內地旅客自然避之則吉。

但同時,零售、酒店、飲食、進出口貿易及運輸業也因此流失了3萬份工作(4%的職位)。上述行業牽涉130萬人,佔香港就業人數的三分之一。換言之,香港有三分一的工種都很容易受內外經濟表現的影響。筆者去年便已預期,在趕客潮加上美元升值的打擊下,香港經濟衰退將無可避免。而IMF更一年內三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測,未來一年旅遊業相關的職位流失將會倍數增加,也會蔓延其他行業。

近年社會上這種「口號派」越來越多,加上「為民」之名,便為所欲為,例如「為民拉布」、「為民管大學」、「為民找失蹤人口」等。問題是,如今惡果浮現,「為民趕客」的人,是否也應該出來面向群眾,解釋想法,「為民問責」﹖錯了不是問題,最重要是錯而能改。這也非關面子問題,就正如年初的大跌市便清楚指出,A股的熔斷機制並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加劇了股市波幅,有關當局便立刻叫停,並向市場道歉。

口號派的通病,就是隨手拿起一個格子(pixel)議題,但響亮的口號喊過,再問下一步的計劃,便已無以為繼。這種多口號、多噪音、多soundbite;少全盤智慧、不理可行性、不理客觀後果的思維,正是現在公共政策討論的最大障礙。例如,香港已流失4%職位,到底口號派認為要流失多少才足夠﹖8%﹖12%﹖問題是,既然客人被趕走了,第二步是甚麼﹖第三步是甚麼﹖而若果趕客的原意並非打擊基層生計,那他們又有何計劃,支援失去工作的基層﹖隨着香港經濟受旅遊業拖累,他們又打算如何把失去的收入賺回來﹖難道要取消聯繫匯率,把港元大幅貶值,跟日本搶客﹖

無論口號聽起來如何崇高、偉大、正義,卻始終欠缺事實和數據支持。例如,趕客的人有沒有做過「成本效益分析」(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 他們說香港應該投放資源吸引非內地旅客,先不說其實旅發局每年推廣開支中,75%已是針對非內地市場。再者,究竟國內遊客是否如本土派想象得那麼「乞人憎」、那麼危險? 粗略估計,經留港時間調整(length-of-stay adjusted)後,非華裔人士的犯罪率高出內地旅客五成以上;內地旅客也似乎和港人一樣尊重港人及酷愛和平,因為港人的犯罪率,其實和內地旅客幾乎相同。更簡單的比較:每年4,800萬人次的訪港內地旅客,只有92個犯傷人罪;但730萬的本土港人中,卻有1,100人。而他們對我們的貢獻是所有旅客之最:單是一位國內(非廣東)旅客在港的消費已比其他地區的訪港旅客高50%。換言之,內地旅客明明是風險最低、回報最高的客源,但港人不理客觀事實,無限放大一個內地小孩隨處便溺的畫面,卻無視在酒吧區當街如廁的外國成年人。掛文明口號而鼓吹不文明事情,其實是誰﹖

當然,筆者也認同香港的容量不足,的確在個別地區造成了一些熱點問題(hotspot issues),而政府在這方面亦應處理得更快更好。但今天,似乎投訴擠迫的人已經絕跡,反而發覺商場人流冷清的人則越來越多。但是,又有誰為了數以萬計失去飯碗的基層員工發聲,爭取更多旅客﹖正如本欄之前強調,「發展經濟」和「支援弱勢」兩者密不可分。口號派一方面趕客,卻同時爭取全民退保。試問閉關鎖港,單靠700萬人的本土市場,如何有足夠資源,支持全民退保﹖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港人棄如敝屣的寶貴客源,別的地方(如日韓歐美)卻大表歡迎。去年訪日的中國旅客跳升逾倍至500萬人,成為最大客源。他們的消費亦令日本去年旅客消費總額按年飆升70%至2,300億港元,幾乎等於本港零售額5,000億的一半。須知道,「品牌破壞」(brand damage)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扭轉。一天沒有新的訊息,市場都不會調節。舉個例,匯豐銀行曾考慮把全球總部遷至香港,港人又有否質疑「匯豐是否本土」而反對她搬回香港﹖香港過去從來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向來都是門戶大開、一視同仁的國際都會。但如今,匯豐銀行會否希望把全球總部遷至一個越來越戴有色眼鏡,越來越背離國際文明,越來越本土的城市﹖

我作為分析員廿多年,素來喜歡淡市。市好人人都風光賺錢,市淡時才能分辦出公司、組織、社會的好壞。好公司會因勢利導,適應逆境,令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相反壞公司則會故步自封,不出多久便會給市場淘汰。面對眼前比寒潮更冷的經濟寒冬,全世界對「外來顧客」這口可以暖和經濟的熱湯虎視眈眈。加上未來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今天是香港有史以來最需要對外開放,鎖緊每一分可用資源的時候。

香港經過173年的風風雨雨,大小危機多不勝數,是世界上極少數不斷篩選淘汰,汰弱留強後次次持續進步的城市。今天我們來到盛衰關鍵的十字路口,但今次威脅香港存亡的,卻非來自外在的危機衝擊,而是內部衍生的極不開明、近乎「鄉下」、落伍內向的本土思維。

如今,香港充斥着不講道理的口號主義,滿是咒罵、黑暗(full of curses and darkness),陰謀論滿天飛;爭辯的人扭盡六壬醜化對方,挑釁仇恨、製造分化。若讓這種不文明、不顧事實,甚至癲倒是非黑白的風氣繼續主導我們的社會,香港勢必掉進由盛轉衰的深淵,永不翻身。筆者剛參加一個亞洲協會的講座,當中提及亞洲有440個城市,都宣稱要成為「亞洲國際都會」。她們的進步和蛻變,都是存心為社會經濟建立美好未來。除了口號派,每一個港人都應反思,究竟我們「到底想點」﹖因為,相對於這些充滿陽光希望的對手,我們心中的短視和黑暗,在全球僅有的持續增長之區絕對不會有容身之地。

Monday, January 18, 2016

大危機中的大機遇

(刊於2016年1月18日的晴報及經濟日報)

剛發表的施政報告,篇幅長達261段,比去年多一倍。任何報告篇幅冗長都非好事:首先,如受眾都明白有關議題,還何用解釋闡述像「阿媽係女人」的道理?再者,當一份拼圖(jigsaw puzzle)由100多塊倍增至200多塊,嘗試只拿其中任何一塊以窺全圖,亦會變得難上加難。

在尚未客觀明白香港整體面對的挑戰作為背景(context),就有如沒有先看拼圖的最終成品便落手「逐塊砌」,當然只會以偏概全,砌來砌去也摸不着頭腦。可能亦因此,坊間對施政報告的點評都仍流於每個小段而非整幅圖畫,也令討論不太到題(miss the point and the picture)。大家只需看看互聯網上有關「一帶一路」種種嬉笑怒罵的抨擊、嘲諷、戲謔,自會明白「不到題」所指何物。

旅業陷衰退 就業前景挑戰大


整體而言,筆者認為施政報告可「寫得更白」,點出香港眼前面對極大危險,同時也有極大機遇。即使不說香港中長期面對的挑戰,單從過去半年的趨勢便已可知「近憂」可急劇蔓延成「結構性危機」。隨着趕客示威及港元升值超過20%,零售、酒店、飲食、進出口貿易業已經流失了4%的職位。更尤甚者,我退別人進—差不多所有競爭對手仍在積極擴充:面積等於香港迪士尼3倍的上海迪士尼將於6月16日開幕,而且入場費比港便宜;珠海長隆亦有等於5個海洋公園大的樂園;北京亦計劃興建環球影城,是新加坡影城的18倍。你是亞洲旅客,你仍會幫襯香港嗎?而這邊廂我們除了趕客,還積極以司法覆核阻礙我們唯一增建的旅遊硬件—星光大道。隨着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的旅遊業大受打擊,未來幾季上述行業的職位流失勢將倍增,基層生計首當其衝。

更大的危機來自人口老化。當我們的長者人口會在20年內由100萬增至220萬,社會需要支援的人口勢將倍增;但同時,為我們產生資源以支援長者的勞動力不但再增加,反而將收縮八分之一。過去數月,全民退保鬧得熱烘烘,似乎大家都忘了要保障長者還要有完善的醫療和長期護理服務。再講,全民退保只是把現時長者福利開支由1%GDP增加至2%,社會便已要擔心加稅甚至破產。相比下,今天的醫療開支已經佔GDP3%;可以想像,若全民退保都怕「無水」,若要應對人口老化而擴充公共醫療體系60%、在18區廣建長者中心等改革肯定「傾都唔使傾」。

鞏固優勢 積極發掘新路向

明乎此理,自應明白香港必定要確保全部「經濟引擎」(economic engines)活力持續,以後才能增速支持將會不斷增加的社會投放,支援弱勢;尤其是四大經濟引擎之一的旅遊業已告失速,其餘三個引擎更要加大能量前進。而施政報告亦實事求是地對症下藥:

⑴鞏固現有優勢產業,造大造好。例如:(一)增強金融業人力資源的質和量,包括向金融發展局注資1億,提升保險與資產管理業的人力培訓;(二)「海陸空部隊」齊出,善用基建及運輸設施的優勢,設立海運港口局、港鐵鐵路學院、民航學院,培訓海陸空管理人才;(三)擴展商業網絡,增設6個內地聯絡處,加強與我們最大市場的聯繫。

⑵增加商業軟硬件基建,優化營商環境。例如:(一)硬件方面,開拓新市鎮、發展大嶼山、擴建科學園;(二)軟件方面,大幅改善數碼基建,把香港打造成Smart City,包括倍增免費Wi-Fi熱點、資助應用新科技等。

⑶把握今天未有,但將會出現的重要發展機遇。例如:(一)各項基金和政策支援創業科技產業;(二)配合「十三五規劃」及(三)「一帶一路」的發展。

儘管市民今天未必明白這些重要經濟政策的好處,不過,就正如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時,都有論者質疑開放經濟會引狼入室,令先進的外資打垮中國工業,導致經濟崩潰。然而,結果卻是加強了中國與國際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令經濟起飛。箇中成功,香港的角色不可或缺,同時還創造大批渴求高質服務業中國中產,為香港帶來每年5,000萬高消費的旅客,得益之巨,由零售、飲食、酒店等行業的基層員工,以至金融、醫療、教育行業的專業人士都感受得到。今天回首,「中國中產崛起」已是充分驗證、令全港受惠的重要發展。

短視無知 失去上流動力

同樣地,今日的「一帶一路」沿綫覆蓋近44億人口(全球63%)及21萬億美元的GDP(全球29%).McKinsey的研究預計,到2050年「一帶一路」將貢獻全球GDP增長的80%,並新增30億中產人口,對各項服務業質素都冠絕亞洲甚至全球的香港而言,毫無疑問是個充滿新機遇的大環境。而且環顧歐亞,香港是最擅長打通不同經濟體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若大家能想通此點,自會明白網絡嘲諷創作,正如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先生所言,是如何短視和無知。
其實,香港向來都擅於把握機遇。例如國家改革開放,港人北上設廠,後來幾乎整個廣東省的製造業都是源自香港,就是從無到有,從有到最好的故事。

國家主席習近平評論「一帶一路」是讓香港「發展所長,未必是所有之處」。意思就是,香港今天雖未必有此容量,但這肯定是香港的長處,只要力爭向上(reach up),偌大的機遇就盡入香港囊中。正如特首所言,全球有很多地方都想取代香港在「一帶一路」可以扮演的角色。但就正如部分本土派政客把香港由「好客之都」變成「趕客之都」,令香港這本應是「一帶一路」的重要一站,變成被「跳過」的唯一一站﹖令年輕一代的上流力泉源,變成鏡花水月?

因此,我認為施政報告應「講得更白」,把「發展經濟」與「支援弱勢」畫上等號。當市民明白,諸如全民退保、人人健康、active ageing等大家都想要的社會保障,全都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援,我相信所有港人都會加把勁支持發展——不單是為賺錢餬口以外,也為了賺取資源,以扶貧、安老、助弱,為自己、為家人、為香港建立一個更關愛的文明社會。否則,當市民不明危機所在,才會誤把「一帶一路」、支持科創等當成「假大空」的口號。

那為甚麼特首沒把這個等號說得更白﹖筆者猜想,當大家連「肚餓所以要吃飯」的邏輯都不明白,跟大家講兩個月、兩年、20年後的事,當然更白費心機。而在如今愈來愈窄、上綱上綫的政治氣候下,再講大道理便有點不切實際了。所以,眼前已打爛數以萬計打工仔飯碗的經濟危機,可能便是轉機。

摒棄政治化 重返發展正路

講到底,一幅文明社會的圖畫有三個必要但不充分(necessary but insufficient)的要素:⑴老弱傷殘有所照顧;⑵下一代過得比上一代好;以及⑶直選制度,三者缺一不可,亦不能互相排斥。但回顧過去兩年,社會似乎只聚焦直選制度,有人希望得到「你想」的理想制度,甚至寧可一拍兩散,結果令直選落空。只聚焦政治忽略經濟民生,就好比種花時只曬太陽而不灌溉,多好的種子都會枯死。

事實上,只搞政治的後果,看看今天歐洲一半青年失業、英國醫生罷工、希臘銀行擠提的災難,便可知一二。即使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最悠久的直選制度,若沒有經濟實力、沒有充足資源,想支援老弱傷殘都有心無力。我盼望港人能放棄凡事政治化,落力發展經濟,讓政治、經濟、民生並駕齊驅,惟有這樣我們才能重返文明社會的康莊大道。

Friday, January 15, 2016

極大危險 極大機遇

(刊於2016年1月14日的HK01)

今年施政報告的篇幅是歷來最長,有261段,比去年長一倍。一般而言,一份報告篇幅冗長,都不是好事。因為若大家明白、理解箇中議題的話,就不需解釋闡述像「阿媽係女人」的道理了。當一份拼圖(jigsaw puzzle)由百多塊倍增至二百多塊,若只拿着其中任何一塊嘗試以窺全圖,當然難上加難。可能亦因此,對施政報告的點評都流於每個小段,缺乏對整幅圖畫的評論,也令目前的討論不大到題(miss the point)。

我認為施政報告未有「寫得更白」:就是香港眼前面對極大危險,也有極大機遇。而過去六個月的情況,已充分說明危機何在。隨着趕客示威及港元升值超過20%,零售、酒店、飲食、進出口貿易業已經流失了4%的職位。我們的競爭對手還在積極擴充 : 面積等於香港迪士尼三倍的上海迪士尼將於6月16日開幕;珠海橫琴長隆亦有等於五個海洋公園大的樂園;北京亦計劃建造環球影城,是新加坡的18倍。將心比己,你是亞洲旅客的話,你會去上海迪士尼還是香港的海洋公園?而面對強勁的競爭,我們不單趕客,還以司法覆核阻礙星光大道擴建。隨着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的旅遊業大受打擊,我相信未來一年職位流失只會來得更快,基層生計會首當其衝。四大支柱產業亦將出現結構性轉變,旅遊業勢將被其餘支柱行業比下去。

更大的危機來自人口老化。當我們的長者人口會在二十年內由100萬增至220萬,社會需要支援的人口勢將倍增;但同時,為我們產生資源以支援長者的勞動人口卻不增反減,並將收縮八分之一,稅收當然會減少。過去幾個月,全民退休保障在全城鬧得熱烘烘,似乎大家都忘了要保障長者的還有醫療和長期護理。再講,
極大危險 極大機遇

全民退保只是把現時長者福利開支由1%GDP增加至2%,便已經要擔心加稅甚至破產。相比之下,今天的醫療開支已經佔GDP3%;可以想像,若全民退保都怕「莫財」,擴充公共醫療體系60%及十八區建長者中心等肯定「傾都唔使傾」。

明乎此理,亦應明白香港為何要確保「經濟引擎」(economic engines)活力持續,才能支持只會不斷增加的社會投放,尤其是旅遊業這四大引擎的其中之一已告失速,其餘三個引擎更要加大能量前進。而施政報告亦確有對症下藥:

鞏固現有優勢產業,造大造好。
(一)增強金融業人力資源的質和量,包括向金融發展局注資一億,提升保險與資產管理業的人力培訓;(二)「海陸空部隊」齊出,善用基建及運輸設施的優勢,設立海運港口局、港鐵鐵路學院、民航學院,培訓海陸空管理人才;(三) 擴展商業網絡,增設六個內地聯絡處,加強與我們最大市場的聯繫。

增加商業軟硬件基建,優化營商環境。
(一)硬件方面,開拓新市鎮、發展大嶼山、擴建科學園;(二)軟件方面則要大幅改善數碼基建,把香港打造成Smart City,例如倍增免費Wi-Fi熱點、資助應用新科技等。

把握今天未有,但將會出現的重要發展機遇。
(一)各項基金和政策支援創業科技產業;(二)配合「十三五規劃」及(三)「一帶一路」的發展。這方面坊間已有很多討論,我們在此略過細節。

因此,我認為施政報告應「講得更白」,把「發展經濟」與「支援弱勢」劃上等號。當市民明白,諸如全民退保、人人健康、active aging等大家都想要的保障,其實都是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援,我相信所有港人都會加一把勁支持發展,除了是為賺錢餬口以外,也是為了賺取資源,以扶貧、安老、助弱,建立一個更關愛的文明社會。

一幅文明社會的圖畫有三個必要但不充分(necessary but insufficient)的要素:(1)老弱傷殘有所照顧;(2)下一代過得比上一代好;以及(3)直選制度,三者缺一不可,亦不能互相排斥。這好比一部三輪車,缺少任何一個輪胎或輪胎轉動方向不一,三輪車非但不能前進,更會徒添危險。但回顧過去兩年,社會似乎只聚焦直選制度,有人希望得到「你想」的理想制度,得不到就寧可不踏出第一步,結果令直選落空。我相信,今次施政報告幾乎不談政治,也是皆因過去幾年這方面的噪音實已太多,希望聚焦政治以外的兩個元素。事實上,只搞政治不管民生經濟的後果,看看今天歐洲一半青年失業、英國醫生罷工、希臘擠提的災難,便可知一二。我希望港人能放棄凡事政治化,把事情逐件割裂來看格子(pixel)的壞習慣,重新聚焦大圖畫(picture),落力發展經濟,讓政治、經濟、民生並駕齊驅,走上文明社會的康莊大道。

Monday, January 11, 2016

牛角尖視野 死胡同收場

(刊於2015年1月11日的經濟日報及晴報)

本港的政治爭拗無日無之,市民只能活受罪。

2016年伊始,股市大瀉、旅客減少、店舖結業,更令我憂心的是近日自殺個案頻生。細閱網民的討論,這些自殺個案成因大都因為事主遇到一些不如意事,忘記身邊還有很好多關心他的親人及朋友,明明人生還有很多人和事值得為之奮鬥,卻因一時「睇唔開」,鑽了牛角尖,結果釀成悲劇。

我們應該憂心的,是鑽牛角尖思維似乎已成為香港的新常態。因為從客觀條件而言,香港人應該很開心。幾日前有機會跟雷鼎鳴教授談及有關快樂的原因,教授向我提及他的研究,指出若以「迴歸分析」(Regression),參考世界各地的收入、教育水平、社會關愛、文化藝術發展等因素,港人的快樂指數應輕易排全球頭二十名。可惜實際上我們並不快樂,是全球數據中僅有的兩個Outliers之一(另外一個為一非洲國家)。當我們站在一幅巨大又美麗的圖畫前僅兩寸,精力自然只會放大圖畫上一兩個格子(Pixel),「諗埋一邊」忘記要欣賞的是畫的整體。好比近日陰謀論橫行,政客及傳媒慣性在沒有充分證據之下未審先判。我真慶幸自己已經離開政圈,否則有時遲了兩小時回家都有熱心市民幫我報警,甚至報上美國國會及歐盟。

政治爭拗 普通市民齊受罪
其實社會的快樂是雙向的——試想像每天出門都見到老婦在街邊拾紙皮,又見到蝸居劏房的同事/同學終日愁眉苦臉,你自己就算很成功,又能夠開心嗎?「諗埋一邊」似乎令港人都忘了我們要有讓社會開心的責任,因為社會不開心我們就不開心,我們不開心又會令社會不開心。廿多萬劏房戶等上樓,年輕人上流力減少,發展明明能供應更多房屋及就業機會,但有人卻常引導市民鑽牛角尖,搬出「海不能填,地不能碰」的教條,置劏房戶及年輕人的前途於不顧;另外又有「笨」土派引導市民「諗埋一邊」,主張「趕客等於保衞家園」,將商機莫名其妙地一下子扭轉為一場你死我活的保衞戰,提出閉關鎖港,致力趕客,令「購物天堂」變成「不受歡迎港」,所以單在2015年,他們已成功令零售業、飲食及酒店業、以至貨運業的就業人數下跌約近4%,相信這個惡果會在2016年倍數蔓延,基層生計將首當其衝。鑽牛角尖無限放大局部瑕疵而忽略整體大局,已在多層面地令市民受罪,變成陪葬品。而市民所有的討論都看不見大局,所以亦不到題。

想要快樂,我們先不要行錯路。未來20年我們除了要面對人口老化的危機,也要迎接祖國未來倍數發展的機遇。全民退保的討論不能鑽牛角尖只着眼福利,忽略持續性的考慮。但客觀上,若我們決定全民抓緊中港發展機遇,就絕對有條件做到全民退保。

其實過去幾年的施政報告,特首已從全觀視野發展香港,應付未來挑戰。例如發展產業需要政策配合,建議開設創科局,卻因拉布拖了3年。在iPhone年年換新款的年代,3年的留白令我們最懂科技的年輕人失去幾多創業及就業機會?同時,要更多康樂設施,更舒適的居住環境,卻又阻止增加土地供應。市民鑽牛角尖,議會又鑽入死胡同,最終只會作繭自搏,除了搞到自己不開心外就一事無成。

思維僵化 事事都議而不決


要重拾正軌反回開心正路,無論官員抑或市民,都要盡力摒棄習慣已久,為應付以往像入學人數每年變動1%、2%小改變(incremental change)的小修小補思維。

因為在未來20年,轉變將是翻天覆地,香港的長者人口將由目前的100萬倍增至220萬,祖國的發展亦將以倍數計。若繼續保持對萬事只作小修小補思維的狹隘思維,最終我們只會對所有事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聞而不決,決而鑽入牛角尖,勢不能及時為人口老化這種倍數改變(multiple change)對症下藥,無好結果。

我期望香港市民不會被政治牽着鼻子走鑽入牛角尖,不再執着於片面之詞而忽略客觀事實。天下本無事,面對勢將極為艱難卻又機遇處處的2016年,我熱切盼望港人能以開明、客觀、全觀視野,正面、勇敢、積極地破繭而出,摒棄「諗埋一邊」的鑽牛角尖思維,走出2016死胡同,共創新天地。

Monday, January 4, 2016

﹔珍惜聖誕老人

(刊於2015年12月28日的經濟日報)

闊別大家3個星期,我去了英國處理公事 (做政策研究),參觀當地的公共設施,亦做了很多開心事,探望已過身好朋友的88歲父親,更為他拍下人生第一幅的Selfie Shoot。我與太太也去了英國西北部的浪漫漁村Whitby,品嚐了經英國人評選為最美味的炸魚薯條Fish and Chip。短短10日,我走訪了7個城市,每日駕車4-5小時,趕300-400哩路,回到香港都感到身心俱疲,不其然想起世上有份比特首更難做、更舟車勞頓、又家無定所、更要飛越7大洲5大洋的工作——聖誕老人。

本來聖誕節是Season for sharing,但今年聖誕老人派禮物比往年艱難,他飛到中東時可能被導彈擊落,來到香港就發現上年拉布,今年又拉布,避悶港人也借機出外旅行,連放禮物的襪子也放到歐洲、日本、韓國,令聖誕老人要多走幾遍。幸好又可悲的是,劏房越來越多,聖誕老人在每個單位都能派送多一些禮物,更快更有效率。

我們歡度佳節身在福中之餘,亦不忘最大危險是「不知福」,覺得事事理所當然,而忘卻身邊及社會上有很多的聖誕老人。其實由細到大照顧我們、在冬天為我們蓋被添暖、佳節時帶來歡樂的父母就是大家身邊的聖誕老人,所以我今年的聖誕願望就是為老弱傷殘作徹底的醫療改革,我更放了大襪子在辦公室,好讓聖誕老人把醫改禮物送來,好讓每個長者、徐徐老去的中坑及自己都能老有所依,得到幸福和體貼的照顧。

但可惜事與願違,香港剛進入了流冒高峰期,有5間醫院的使用率飽和,屯門醫院更高達109%,情況岌岌可危。更何況未來20年,長者人數由100萬增加至220萬,難道我們要把病房變成劏房、病床加開到廁所外及停車場嗎?除了病床短缺,近年資助安老院宿位數目亦不增反減,輪候宿位時間更長,單是去年便有5568名長者在等候期間離世,創十年新高!

香港缺乏全面的醫療及安老服務,其他已發展國家又怎樣呢?西方發達國家正面對經濟衰退,醫療開支也十分緊絕,對生老病死的支援不足。連我已過身好朋友的88歲父親都不再使用英國公共醫療服務(NHS),我加拿大的朋友明明急需使用MRI,在當地亦要排期超過一年。相反,黃金5年為香港積累了超過6000億的盈餘,絕對有能力把醫療系統做大60%,增建9間大型醫院、增聘醫護人員、於18區興建長者中心,但我們有錢卻任由長者做活死人,醫療事故及劍橋護老院事件不斷發生,實屬罪過,又令幸福之地香港自製煩惱!

港人除滿肚不憤外,近年亦覺得隔離飯香,他國的制度及人才總比香港好,更想照板煮碗移植「國際標準」、「全民退保」,卻不知一國兩制是何物,又不知每個港人每月平均只交200 元稅款。若我們繼續忽視本身的限制,做事就會事倍功半。但其實香港有很多賢能之士,他們未必在港出生,卻獻出一生服務我城。例如,我深信若果剛離世不久,一生為基層雪中送炭的反殖民主義先鋒、英國人杜葉錫恩知道香港醫療系統及安老服務如此不堪,她一定會出手扭轉乾坤;商人及慈善家李嘉誠亦不只在大坑道捐建一所我讀書時每日乘坐11號巴士往返學校時都會經過、每月收費只是$2,000的佛教老人院,而會做得更多;社會賢達亦會全面地研究醫療及安老政策,例如前特首董建華因為我們這一代中坑做得差而要重出江湖,勞心勞力,用餘生為香港「救命」。我已離世好朋友的88歲父親的太太已經過身,但骨灰仍留在家中,等待他逝去之後,一同返回泰晤士河上的一個小島上安葬。同樣,二戰後來港的難民多數不是香港出生的,但他們在香港發光發熱,最後安葬於此,例如邵逸夫爵士、國學大師饒宗頤、杜葉錫恩女士、司徒華先生等… 但這些白白付出,不求回報的故事,又有多少港人感恩呢?

所以我放假後回到香港都感到十分困惑,究竟這裡還是不是哪個我熟悉的香港?感恩之心好像蕩然無存,忘卻了華人要「一代比一代好」的傳統美德,更出現仇富厭貧的情緒(The great British disease)及「反發展」思維。例如SOCO何喜華向我提及,因為木蝨影響劏房居民健康,劏房早已用鐵板代替木板間房。但睡覺時若有一人轉身而碰到鐵板的話,所有人都會被弄醒。這些不為人知的小故事散落社會各處,但市民卻不知道,更遑論有所行動!所以,若港人想扭轉眼前劣勢,就要發展經濟,從而增加新稅源,讓社會有資源日日做聖誕老人,為老弱傷殘及基層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援!

十大搜尋字 證香港是天堂?

(刊於2016年1月4日的經濟日報)

今天是2016年首個工作天。謹祝各位新年快樂,事事如意!

如今是大數據(Big Data)年代,企業不論大小,都想透過大數據,力圖洞悉未來大勢,快人一步,趨吉避凶。全球最大互聯網搜索引擎Google,剛公布2015年世界各地最熱門的「搜尋關鍵字」,也為我們帶來很多「好料」解讀2016年的香港形勢。

港人「心繫」娛樂界 無人憂柴憂米?

Google搜尋的意義重大,在於這些是港人上網時,會主動進一步研究細節的事項,而非只是印象中最深刻的事情。而香港人2015年最關心的十件大事,清一色都和娛樂相關,包括兩部電影、三套電視劇、電視台、藝人和流行曲等。和亞洲同儕相比,日本和新加坡的十大搜尋中,娛樂相關的只佔約三分之一,其餘都是政治、國際及體育大事(見表)。大數據直指香港是個無人憂柴憂米、憂國憂民的地方,可謂是個無愁的「天堂」!人人要煩心的,只是有甚麼「好玩好睇」。

筆者對此結果感到詫異。例如,其中一套深受港人歡迎的劇集是《武則天》。「國民教育」風波時,不是說港人都對國史國情沒有興趣嗎﹖這難道是CCTV針對香港的「洗腦」行動,「增加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還是正因港人對中國歷史不認識,所以「陳年舊史」也變得「新鮮有趣」﹖

當然,更令人驚訝的是有許多以為會全民關注的事情,居然都榜上無名。例如,去年巴黎不幸發生了兩次大型恐襲,死傷枕藉。事實上,「巴黎恐襲」在英、美、以至全球的十大搜尋都有上榜,卻奇怪地在香港沒有蹤影。港人向來擅於「搵着數」,過去一年半歐元大幅貶值兩成,歐洲遊變得物超所值。對於擅長「短假變長假」的港人來說,為何到歐洲「血拼」前,都不搜索一下「巴黎恐襲」或「查理周刊」,考慮是否需要更改行程,連一個「風險回報分析」(risk-reward analysis)都懶得做?

政壇橋段「老套」 政治榜上無名


另一個貨幣在18個月間貶值兩成的,當然還有港人熱愛的日本。但出奇地,榜上居然連一個有關遊日的搜尋都沒有。筆者有點好奇,日本是否已成了港人的「第二個家」,熟悉得連資料也不用找就可以出遊?

去年也有不少政壇大事。但佔中一周年和區選卻雙雙榜上無名——但細心一想又不難理解,香港政治環境全無創意,橋段「老套」,來來去去都是掟鞋掟襪、將特首和家人動物化、把大陸妖魔化,接着就是例牌的「發啷厲」,配上一次又一次的拉布,重複對人不對事,以及「先指控、後查證」的文化。劇情之陳腔濫調,比亞視重播再重播節目更加嚴重!港人似乎是時候考慮,對於疏於創新建設的議員,到底還應否給他們「續牌」﹖

體壇大事方面世界盃外圍賽除了中港大戰之外,各位球迷也可能會想了解其他亞洲對手,例如卡塔爾是個甚麼國家﹖還有長期在港深受歡迎的英超賽事今季更是值得關注,「車仔」「炒車」、「利記」變「鈍記」、曼聯變「萬亂」……但居然連雲高爾、摩連奴都敵不過《我的少女時代》!

環保普世價值 講下就算?


又例如,香港近年極為熱衷環保,反對改劃低生態價值的綠化地帶建屋、般咸道斬樹又激起民憤、發展郊野公園更是提也不能提。既然港人把環保視為「核心價值」,那麼去年底才閉幕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21)為何都沒人關注?全球最重要的環保議題之一肯定是「碳排放」。若然再不解決,隨時會令中環、尖沙咀水浸,全港一半人無法上班、令成千上萬人民沒頂,何以「溫室氣體」、「哥本哈根」都榜上無名?

另外,中東的難民問題亦備受國際關注,德國在2015年便收容了100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難民。這兩年大家都把「普世價值」放在嘴邊,為何敘利亞也不是十大搜尋之一?

還有大家又愛談「國際標準」,那麼一大堆去年炒作得如火如荼的議題,例如小學考試評核、大學管理層任免、水含鉛量等,是否都應該看看有否國際標準?還是原來這些都只是「講下就算」、「過下口癮」而已?所以香港肯定是個「天堂」﹗政治、環保、貧富懸殊、劏房、教育、流感高峰公立醫院「爆棚」、人口老化、退休保障,統統都不需要港人掛心!

不居安思危 天堂可淪地獄

若果這樣的地方不是天堂,就是個「虛偽之城」(city of hypocrites),正式是「口講無憑」,總之「happy就得」。審視評價社會經濟議題時,只會空喊口號,卻不看事實、不負責任,不做研究、當然更不會和競爭對手參照比較(benchmarking against peers),以防自己政策有盲點和不足。這樣的公共政策討論,難怪「講極都唔到題!」

其實,如果香港肯居安思危,我們絕對有充足的經濟和社會條件,做到全球最成功的城市。但一個只顧玩樂的「人間天堂」,恐怕需要一個經濟衰退甚至慘劇,才能令港人明白,原來「人間地獄」是需要預防的。

再一次以退休保障為例。連評估人口老化對公共財政影響的權威、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在其研究中都早已指出,長者退休起碼需要:⑴退休金;⑵醫療服務;和⑶長期護理。更重要的是,在以上三者中,預計增長最快的開支並不是退休金,而是醫療開支。如今香港人在「全民退保」這一個格子便已打生打死了兩年,個別議員憑這四個字更已在議會拉布了N次。

儲錢未來基金 今天事明天才做


觀乎現時的社會討論,恐怕香港還要再打生打死多半年!但同時,卻鮮有見到官員、議員、市民出來要求趕緊加建醫院、安老院,輸入醫生、護士,還要考慮在人口老化,勞動力收縮的情況下,香港要如何讓經濟持續繁榮,確保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我盼望2016年「人口老化」會是港人Google的十大搜尋之一。因為我們今天未必個個都生兒育女,卻必定有父母所生!況且如今「中坑」人數最多,一定要現在就為老年健康作好準備。否則,不管全民退保每月派多少錢,若醫院繼續爆滿、長者求醫無門,幾年後港人的十大搜尋勢必是各種長期病患,如風濕、高血壓、青光眼等的「自救方法」﹗

至於benchmarking:去年新加坡便在其財政預算中撥款,在2020年前把安老院舍宿位增加七成﹗這邊廂,港府剛成立「未來基金」,把2,000億元儲起至少10年,即2025年當長者人數由今天的100萬增至170萬時才可以拿出來用。Wonderful!其實,今天問題今天處理,肯定會比儲錢10年後才處理來得容易,也更具成本效益。再者,觀乎基建超支的情況,早建肯定比遲建省得更多!

又例如,若我們現在研發重要病症的疫苗,或者大力推動長期病患的全民檢查,讓人人都健康多五年;先別說可以賺到的額外工作年數(和稅收)、省下的醫療開支之巨難以估量,這背後代表額外五年的天倫之樂和自在生活,好處更是無價之寶。

每逢年初,一眾股民都愛問投資專家要「心水冧巴」。筆者曾幾何時都算是半個行家,但今天與其給大家「冧巴」,反而想問大家:早前,大家關心「長江1號」的李超人,會不會減少在香港的投資;不如大家也問問自己,香港這隻看似萬事無憂的「天堂1號」股票,你又應否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