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9, 2016

喜見財爺華麗轉身 收銀變財神

(刊於2016年2月29日的晴報及經濟日報)

我極之相信自由市場及法治。雖然它不會永遠保證做到「對」及「最好」的效果,又小不免出現大規模失業及衰退等意外收穫,但重要的是當這系統出錯後,好的使用者及社會都會改正,從錯誤中學習、進步而變得更文明。若屢錯而不改,那麼一個不肯客觀面對教訓及正面接受失敗,又不肯改正的文化就會形成,城市從此由盛轉衰,步上被世界遺忘之末路。

上星期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正好表現上述的概念。近年來很多人都談「深層次矛盾」,似乎是個絕症。但筆者過去幾年都指出,解決深層次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每個港人,包括市民及官員,都作深層次反思,明白到甚麼路行錯,甚麼路行對,從而找到共識,齊心上正路,讓香港成為最文明、最繁盛、最人性化的國際都會,實現香港最美好的「黃金五十年」。

回顧預算案,財爺今次可說是「中了六合彩」——2015-16年已經是連續第6年低估盈餘,每年錯誤幅度佔總開支的30%。過去6年,財爺本來打算做平衡預算,即政府收入100元,支出也是100元;但實情是開支100元,收入卻是130元。結果這6個年頭的總盈餘 (包括派糖、注資各個基金及實際財政盈餘) 高達約7,000億,差不多達到現在的儲備8,000億。這是天文數字:6年前,財政儲備只有5,000億。若不是派糖和各項注資,我們其實在6年間把儲備增加了一倍有多,可達12,000億﹗

連續6年錯估盈餘當然是壞事,所以我給過去5年的預算案「零蛋」分數,但今年我卻極高興地,以事論事,給予預算案至少80分。因為司長已明白何處出錯,更做了個極之華麗的轉身。似乎現在港人都明白發展香港之道是迎好而上,把握機遇,讓「發展」轉化為社會資源,用以支援弱勢社群急劇增加的需要。

筆者認為過去6年,政府犯上三個公共理財哲學的謬誤,但今年都已改正:

(1) 過去6年,當全民就業,上班人數及薪金都是過往40年增加最快的時候,財爺卻偏偏認為要派糖數千億元來「提振經濟」,實為「不應使,卻使」。相反,當我們估計未來一年經濟表現會強差人意,隨時出現兩至三季衰退時,傳媒卻估計今年會減少派糖,這本來令我十分擔心。因為衰退時才應派糖,對於不幸失業的基層市民而言,更可謂及時雨,這亦是所謂的「逆週期財政措施」。可幸的是,司長深明市民所需,今年派糖達390億,比去年還多。

(2) 第2個錯誤是混淆了「開支」及「投資」。在沒有需要時派糖,可以換來一時快樂;但面對人口急速老化,政府花錢建醫院,反而為市民未來60年每年買到安心。另外政府投資造商地、推動三創(科、藝、社),會為未來60年增大稅基,每年有收入。一時快樂與60年的安心及長久的稅源,兩者分野就是「開支」和「投資」的分別。

諸如增建醫院等社會基建是「公共物品」(public good),必須由政府提供,因為市民不可能把財爺派出來的一顆顆糖果拾起來換一間新醫院。尤其是過去15年本港一間大型醫院都沒有建成,隨着長者人口由目前的100萬倍增至廿年後的220萬,我們要追建的社會硬件就更多、更貴、更趕急﹗目前我們仍未進入流感高峰期,醫院床位及急症室都已經爆滿;若長者人口增加一倍後,實在難以想像香港會有多少萬人會在未來5至20年因流感及醫院爆滿而離世。

由一年前的趕客行動,到初一晚的暴亂,已經嚴重打擊我們的旅遊、零售、酒店及飲食業。香港的PMI指數已經連續11個月低於50,反映各行各業不斷收縮。新春內地訪港旅客人數亦錄得雙位數的跌幅,相信未來跌勢也會加劇。撇除約100萬政府、公共機構等「金飯碗」,其餘280萬人,即是超過7成打工仔都會感受到經濟衰退帶來的就業威脅。這絕非紙上談兵,而是實際對飯碗的憂慮﹗

正如諾貝爾奬得主經濟大師Schumpeter所說,資本主義帶來建設性的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我們的經濟正處於轉變及復原期,而政府及財爺應主動地為社會增值,又減少急劇老化的陣痛,好讓這場「經濟流感」快些痊癒。「應使則使」是公共財政的第一要點,但財爺本應是個財務總監(CFO),但他多年來做了收銀員,只懂得量入為出。

CFO會明白社會在5年、10年、20年後有甚麼新需求。通常每一代人都對社會及自己有不同的期望,包括年輕人要有上流力,長者想有適切的照顧,尊嚴地安享晚年。既然如此,財爺今天就應該問:我們要賺多少錢、要如何賺這些錢以滿足需求?而並非「今日有幾多就使幾多」。

一個稱職的財政司司長應是個進取有為(Proactive)的CFO,被市民奉為「財神」,能客觀看清楚香港有多少機會,今日就為未來的漁獲織好漁網,而非「等魚到」,或因漁網不夠大,而白白放棄漁獲,讓魚群游走。因為我們的對手都是捕魚高手,早早織好網,坐收漁利。最終,肥魚游到別人網,我們的下一代也只能為追求上流力和發展機遇,離鄉別井為競爭對手打工,成為當地的新稅源,支援當地的老弱傷殘;而香港則變成老人村,只剩下更少的資源來照顧日益老化的社會。

可幸的是,今次的預算案提出很多措施來「織漁網」,例如支援三創 (科技、藝術及社會創新),設立科技券、注資科創基金及增加大學科研支援。同時,為經濟引擎之一的旅遊業提供燃料,推廣香港。令筆者特別高興的,是政府增撥資源,與競爭對手爭奪MICE (會展及獎勵旅遊) 的旅客,資助數千人的大型展覽及會議。參加這些大型會展,如世界性研討會的,都是高質素、花費多的旅客。他們除了留港時間長,晚上亦會出外消遣,更會帶來更多商機,甚至在香港開設辦公室。政府提供少量津貼,就能釣來大魚。這對比過去我們不為所動,而對手如新加坡則提供巨額津貼搶去大型會展,反映我們的公共財政哲學已大幅進步,變得積極主動。

(3) 盲目遵守教條:去年司長在預算案中明文寫進公共開支不應超過GDP20%的「緊箍咒」。但翻查預算案的中期預測,今年公共開支便佔GDP的21.2%,而之後四年的平均也達21.1%。筆者十分高興政府沒有盲目遵守既欠學術基礎,更漠視社會經濟需要的教條。事實上,香港公共理財的唯一教條,就是要配合有彈性的經濟而沒有教條﹗筆者盼望日後的財爺,也能按社會的實際需要,因時制宜作出投資和社會支援。

有人擔心大型基建會變成「大白象」,建成卻沒有人用。但觀乎黃金5年,香港賺錢創富能力極強,甚至逆歐洲經濟衰退、美國QE、日元眨值等勢頭,獨善「港身」,做到全民就業,人人加薪,更錄得有史而來最多的盈餘。這充分反映香港正經歷一個由中國經濟崛起帶動的結構性增長。

正因國內經濟增長是結構性的,未來廿年我們都不應擔心香港會缺乏商機,所以大白象之說可休矣。因此我們最應該做的,必定是 “Feed the growth”,著力發展經濟,做大香港軟硬件,又可消除容量不足及中港矛盾。因為即使我們過去6年無心插柳柳成蔭——就業、加薪、扶貧、均富,成績仍如此亮麗!若我們現在專心栽培,用心為經濟引擎造大做好,社會成就肯定更高更遠。

這就是全觀 (Holistic)分析的重要。社會經濟議題並非割裂,而是環環相扣。例如經濟發展不只為了發財,而是當經濟蓬勃,社會才有資源支援老弱傷殘,解決很多的社會問題,包括數以萬計的劏房戶、未來220萬長者的醫療及安老照顧、青年的上流力等。經濟蓬勃發展的美果,由基層、中層、創業的年青人到時裝設計師... 全民都會受惠﹗

但有人批評今年的預算案對基層關顧不足。其實,若能全觀地看,自會明白對基層最佳的支援,肯定是創造就業。因為有工返就有人工收,就能自食其力又可以盡量支援年老父母,又創造稅收,幫助扶貧。我們應知道本港的勞動人口教育程度偏低,在環球日益走向知識型經濟的趨勢下,本來對就業威脅極大。但慶幸旅遊業暢旺下,香港有大量中、低技術的工種,如零售、飲食、酒店、運輸等。只要我們修補「好客之都」的金漆招牌,招徠四方客,基層就業就有保障。更何況上班絕非只關餬口,而是尤關於一個人及一個家庭的尊嚴——由接受政府福利,變成抬起頭來貢獻社會。

港人不像希臘人般「攤大手板」,而會自力更生。這就是香港的「精神資本」(spiritual capital)——正如即使今年取消公屋免租,也有很多居民認為公帑理應幫助更有需要的人,因為他們已接受政府福利,享受廉租,即是我們會感激別人給我們紅封包,而不太計較利是錢的多寡。

正因174年來港人都未到達樂土(the promised land),人人都對我城有着各種不滿,因此我們不能止步於此,不應再把「發展」妖魔化,反而要將之列作首要任務,將其作為改善弱勢社群,為老、中、青三代拼搏,塑造一個文明社會的源動力。

若要達成這宏願,就要從衰退中警醒過來,戒掉我們過去幾年只談政治的陋習,而要兼顧民生及經濟發展。因為儘管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有了民主制度,經濟做得不好一樣害及全民,苦令1/4的歐洲年輕人失業。這亦充分說明兼顧經濟及政治發展才可建立文明社會。正如新年政府帶頭推動創新科技發展,若非政治阻攔,三年多前已經有創科局,你想今天年輕人的上流力會增加多少呢?因此若我們早幾年已一腦多用,在政治以外作反思,把握眼前客觀機遇,那7,000億盈餘其實早可以換來70萬間公屋,向廿多萬的輪候人士,每人派三間,年輕人上樓,成家立室,劏房絕迹;7,000億盈餘又可以把目前的醫院增建3倍,但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需求只需擴充60%容量,等於可以把問題解決5次;7,000億也可以把總零售面積增加1.5倍,連中港矛盾都消除。因此,若果6年前我們不只談政治,而多留意香港經濟、民生發生的契機及挑戰的話,我們已早早造大了香港的餅,已滿足社會各項需要,人人和樂、歡喜,早已成人間天堂。

正如我提及到,自由經濟的好處並非它不會犯錯,而是它能客觀審視,知錯能改,所以今年財政司的預算案使筆者更有信心,香港最好的50年就在面前,因為康莊大道已經在霧霾中隱若出現,而香港這隻鳳凰亦開始在浴火中重生、起飛。

Monday, February 22, 2016

香港文化-止步於此!?

(刊於2016年2月22日的晴報及經濟日報)
新春前我和5位80後香港黃金五十成員化身本土大使,與「浙江大學晨興文化中國人才計劃」的精英交流,並借此介紹香港。同學們做足功課,一開始就單刀直入,更問如「甚麼是香港文化?」的廣闊難答問題(wide-open questions)。筆者憑直覺即場地給了以下答案:

港人個個獨特,文化百花齊放。所以問100個香港人可能得出95種「香港文化」。但如果問這100個人,會選擇在哪裡落葉歸根,相信99人都會選擇香港。這裡有土生土長的港人,亦有留學歸來的大專生,也有與外國人通婚的夫婦,更有回流香港的海歸,各地英雄都以港為家,證明這是個人人喜愛、各有所取的地方;加上經濟動力充裕,才會令富多元文化及增值力強的人入多於出,在此成家立室、養妻活兒,令香港成為大熔爐,煉出「中西港」文化結晶品。

香港匯聚來自五湖四海的精英,有來自寧波的邵逸夫、來自潮州的李嘉誠、光纖之父高錕、蘭桂芳之父盛智文;還有五日內在五大洲跑馬拉松並勝出的David Gething,他在北極領奬時拿的也是香港區旗,而不是他祖籍的澳洲國旗;當然還有如馬雲、馬化騰、朗郎等,今天都是香港人。這些來自全球各地的精英,以前有、今天也有。正如香港黃金五十成員之一的西安狀元說,只要香港珍惜文明、不作歧視,那「英雄莫問出處,因為英雄全部出於香港!」。

其實,回顧香港174年的歷史,由最初只有幾百個原住民,到後來加入的700萬人都是新移民及後裔。直至六四事件引發近20%的的高材人士移民海外,他們接受外國文化的洗禮,學會西方社會最好的東西,卻把那裏的暴力、不積極等壞事留下,去蕪存菁回流香港;加上每年數以千計來港讀書的外國學生,所以即使今天居於香港的外國人口未必很多,但其實170多年來,中、西、港所有最好、最潮、最靚、最實用、最高效的文化,都已在這個全球最自由的地方開花結果。作為西方社會中的少數華人,吸收文化的透徹度,遠比在華人社會中的少數西方人帶來的影響力大。亦因此,問100個香港人,會有99個選擇在這個最文明城市落葉歸根。

香港黃金五十另一位來自安徽的狀元級80後成員,她在國內著名大學畢業後,赴笈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進修,卻發現縱使倫敦有很多好處但仍有太多欠缺效率、動力地方,後來在港工作時卻對香港「一見鍾情」,並在此遇上了她今天的丈夫——在加拿大長大、求學後回流香港的會計師,在此成家立室,並剛育有一子。筆者相信,當天感動所有浙大學生的,就是這段活生生的由不同背景變成共建未來的香港人情節。

事實上,這個看過全世界、卻最終在自由選擇下選了香港的「中西港」美麗故事,每天都在香港不斷發生,不停昇華香港的文化。2014年,中港跨境婚姻就有2.6萬宗,佔婚姻總數47%。連被標籤為最揀擇的「港女」都覺得「外國月亮不是特別圓」,心悅誠服與萬千寵愛在一身的「一孩男」結婚。中港婚姻個案裡,丈夫是內地人的宗數比10年前劇增1.3倍至每年近7,700宗,可見這「中西港」故事是無花無假的。筆者身邊也有多個朋友的高材女兒,選擇和國內的男士結婚。可以預期,有關比例勢由現時一半,增至八、九成。筆者也相信,香港真正「有志又有智」的青年,會明白「中西港」三者的好處,不會只重於「中西港」中的「港」。

香港文化就是「中西港」結晶品。就像我們的奶茶,便揉合了全球入口的紅茶、西方的煉奶和香港的「絲襪茶袋」才創出的本地特色飲品,也發揚光大成為「茶餐廳文化」。香港也有很多源自「中西港」,最後揚威國際的人和事,由「灣仔碼頭水餃」的臧姑娘,到嘉道理家族的半島酒店,多次獲得全球最佳酒店品牌的美譽,是「東方之珠」稱號的基礎之一等等。還有港鐵、香港國際機場、廉政公署等,都是舉世稱頌的icon。

相反,本土派卻得個「港」字,他們提出中港分隔,認為足不出戶,閉關鎖港,香港就會更好。本土派尤其歧視內地,那我們不如看看與香港只一河之隔的深圳。深圳過去幾十年持續開放,由小農村演變成吸引全國全球精英、GDP總量超越香港、人均博士學位達全國之冠的大都會。港人應該明白,機會不會等待任何人。若香港真的接受本土派所提倡的「反發展」思維,機遇、肥水自會流去別人田,「養大」競爭對手。例如,深圳孕育了像大疆無人機的港創企業,若香港再不急起直追,可以預期在港攻讀工程科技的年青人,將來只能追逐這些機遇而擇居,離開香港到深圳發展,空洞經濟、漏走税基之後又將我們社會變成老人港。此消彼長,不需多年,香港自會「空前人絕後輩」,174年的豐盛文明,止步於止。

當然深圳並非完美,但她從不停步,不斷演進、優化、改善,從錯誤中不停學習,實踐。大家看看這段短片(http://goo.gl/Jeb0xy),是否有點似曾相識,與幾十年前香港的宣傳短片類似﹖鏡頭飛越炮台山或獅子山脊,接着維港兩岸的迷人景致映入眼簾,美不勝收,700萬人大都會的震撼力表露無遺。這個我們一直「睇死」、「睇低」的城市,今天已在很多方面超越香港。我們正在寫下「龜兔賽跑」的續集,而故事中的烏龜(深圳),已經開始跑第二圈賽事,而兔子(香港)卻仍在首圈的起步點中酣睡於自賞夢中。

每個港生港長的人都會以港為榮。所謂的「本土派」掛羊頭賣狗肉,以「家的自豪」為名,賣暴力政治為實,完全是反香港文明的行為。就像初一晚的「馬騮革命」,暴徒不顧傷及無辜,以暴力發洩對現狀種種的不滿;而政客及傳媒則慣性宣傳陰謀論:甚麼都是社會及內地的錯,為反發展、拉布、拖垮民生找藉口。

本土派應當明白,一個只有700萬人服務700萬人的經濟,是沒有可能為年青人提供足夠的上流力;尤其是未來20年,我們三份一會變成消費減半的老人,年青人上流力將是天方夜譚。在如此困境下,今天的香港是過去174年來最需要開放包容、廣納客源的時刻,完全沒有條件選擇低增長或較慢的社會經濟發展。因為「發展」才可帶來資源扶老、扶弱、扶貧,也為下一代帶來源源不絕的上流力。

香港眼前是個抉擇,可以選擇與持續進步的內地社會半製成品(A work-in-progress China)「拍住上」,一同發展進步;或是一個早已完工,不肯改進、但卻沒有市民收貨(青年人對房屋政策不收貨、匯控和旅客對香港不收貨、長者對醫院及安老服務不收貨)的次貨香港(A broken seconds)。這樣的香港優勢,在此消彼長下會漸漸流失。至於匯聚「中西港」的故事,則將在中華大地的另外多處繼續上演,唯獨香港卻將由以往的「香港主角」,變成「港燦配角」。「獅子山下」將成為絕響,而174年的「中西港」奇蹟,亦將止步於此!

Monday, February 15, 2016

猴年警醒

(刊於2016年2月15日的晴報及經濟日報)

猴年伊始,祝願香港於云云競爭中「猴」來居上!猴年較少有「龍馬精神」般,以生肖作開頭的四字賀詞。我們不如反樸歸真,談談這動物的特性:猴子居於樹頂,是樹林負責「睇水」的「天文台長」。每當有野獸出沒,就會向其他同伴高聲呼叫示警。我期望港人亦能像猴子般挺身而出,警醒親朋好友,讓香港逃出種種數據已預期未來多季的衰退陰霾,趨吉避凶,見蕉拆蕉,猴年終歸行大運!

警醒(1):香港零售及旅遊業雖然表面看來仍具優勢,訪客人數全球6年冠,但去年人數卻下跌近3%,實已響起警號。海洋公園的入場人次甚至錄得14%的按年跌幅。相反,澳門博彩業已經「反底」,1 月博彩收益按月上升近2%,新春期間總訪客亦增加約5%。以往訪澳旅客通常也會訪港,但可惜這「益街坊」、「澳客流過香港田」的好景已經不再,香港酒店入住率隨着新春內地訪港團大減70%而急跌15 %。假以時日,「港澳遊」勢成「澳橫(琴)遊」。有人將這劣勢歸咎於港元隨美元升值,但匯豐最近的研究卻指出香港的平均名牌售價指數是111.5,比日本(111.6)、韓國(114.4)及內地(123.9)低,只比新加坡(108.6)略高,引證港元升值並非「走客」主因。

過去一年的粗暴趕客事件,再加上初一晚的「馬騮革命」,令旅客覺得香港再無法治可言,人身安全受威脅,不但不會帶孩子及長者父母來,連自己也不來了。我們173年來的「好客之都」金漆招牌已被嚴重破壞,訪客人數勢減。品牌破壞(Brand Damage)的裂痕已越來越深,好比禽流感人傳人的壞消息殺到,客人就會長期繞過「疫埠」,令數以十萬計的打工仔生計慘淡收場。

其實衰退之勢上年已成,香港採購經理指數(PMI)已連續11個月低於50的盛衰分界線,顯示不只旅遊業,整體私人企業的經營狀況都持續轉差,亦連帶令勞工市場職位減少。零售、酒店、飲食、進出口貿易及運輸業已流失近5萬份工作(3.6%職位),大量基層飯碗不保!

警醒(2): 當9萬名建造業工人心想飯碗穩打穩紮,但立法會卻持續拉布拖垮基建撥款,總值675億元,但目前只批出1個1億元的項目,令工人面臨沒工開的困境。

警醒(3) :當54萬個進出口貿易業的員工心想有雙糧及花紅,但港口吞吐量只有約2,000萬個標準箱,按年跌9.5%,創13年新低,全球排名已跌至第5位,運輸及物流業再收縮之勢今年似乎避不了。

警醒(4):當共70多萬金融保險、專業服務業從業員心想跳槽升職,匯豐卻想凍薪,亦已蔓延至其他同行,影響近20%的總就業人口。

警醒(5) :當僱用55萬人的零售、酒店及飲食業老闆心想經濟寒冬漸過,但團年飯、海味生意卻按年減少20%,連內地客辦年貨都棄港湧前海,難怪上年零售總值只有4,752億,按年下跌4%,亦是13年來最差,最新估計更預測今年零售總額會持續萎縮。企業減薪、炒人、關舖將來勢洶洶,難怪旺角不再旺,退租個案接踵而來。

民生經濟無小事。扣除約110萬公務員及公共機構的「金飯碗」職位,私人市場的勞動人口約有279萬,而經濟衰退早已活現眼前,影響近70%私人市場員工(上述幾個行業近200萬人),令每個家庭都受到威脅。若港人仍只醉心政治一環,明明坐在樹頂,清楚見到衰退群獸圍繞,卻仍默不作聲,漠視經濟及民生發展的話,最終香港只會被有心有力、有勇有謀的同區對手擇肥而噬。

正如掟磚頭不是射水槍般兒戲,是會「攞命」的;在全球衰退日深時暴力趕客,日日拉布,用種種好聽的口號掩飾,為「有破壞、無建設」的行為找藉口,甚麼都是政府、中國、制度的錯,與犯錯的人和人民代表無關,這樣將民生當遊戲,勢會攞市民生計的命,白白害了數以十萬計的無辜受害者。

經過初一晚的暴亂,很多人都擔心香港「法治已死」,將進入「無王管」、暴力動亂的時代。對此筆者不敢苟同。毫無疑問,事實剛好相反,太平山下近40年來從來未如此太平:去年香港總體罪案為66,439宗,按年下跌近2%,是37年來的新低,也是全球最少罪案的地方之一﹗如果不守法真的成為常態,罪案率理應是歷史新高。同樣毫無疑問,香港這刻的法治和秩序正面對近40年來最猛烈的衝擊和挑戰,但只是局限於極少拙的一群極端份子的所為。只要按照我們完好無缺的司法既定程序(due process)處理,自然會找出真相,解決問題。

正如一個被宣布為「疫埠」的地方,一天世衛未正式「除名」,旅客都不會到該處旅遊。同樣地,要修補香港的品牌破壞,首重反應迅速,要在香港由全球知名的「好客之都」變成臭名遠播的「暴亂之城」前,港人先要急切、驕傲地明白,並主動高聲向全球宣示——正如客觀的證據說明,香港千真萬確是個酷愛和平,全民守法的安全都會。筆者更相信2016年罪案數字勢將持續創出新低,皆因香港人有如聰明的馬騮仔,一時失手從掉下樹來,自能從經驗中學習——在哪裡跌倒,便在哪裡站起來。只要我們主動地挺身而出,以友善的行動表現港人將更加珍惜及擁抱寶貴的法治、社會秩序、尊重及文明,自能重新擦亮和打響170多年「開明」、「好客」的金漆招牌。

Monday, February 1, 2016

勿讓政治化扼殺民生

(刊於2016年2月1日的晴報及經濟日報)

香港的政治爭拗可謂無日無之。筆者向來認為,港人議政論政,鬧得面紅耳赤,最終目的,無非是為了建設文明社會。這應包括:⑴一個讓當政者向選民管治問責的直選制度;⑵發展民生,讓老弱傷殘有所照顧;及⑶促進經濟繁榮,讓下一代過得比上一代好。以上三者缺一不可,亦須均衡發展,社會才可大步向前。但觀乎今天的社會討論,市民似乎獨困在政治的格子裏面打生打死,把民生及經濟發展都拋諸腦後。

事實上,「罷黜經濟民生,獨尊政治爭拗」帶來的惡果,現已逐步浮現。例如,旅遊業僱用大量中低技術勞工,本來着力發展就能令社會均富。事實上,黃金五年(2010至14年)間,香港創造了10%就業職位,入息中位數大幅提升33%,改善貧富懸殊,實現Thomas Piketty夢寐以求,認為資本主義不可能實現的社會均富夢。

盲目排斥內地遊客 經濟受累

香港開埠173年以來,都是中門大開,服務四方客人,旅遊業亦不例外。除「構成安全威脅」的人,各地顧客都無任歡迎。但可惜的是,港人似乎唯獨對內地人反感,更對趕客示威大聲叫好。對比近日荷蘭人向華人淋奶粉的暴民,事後立即便網民公審譴責,我們算得上文明嗎?會感到羞恥嗎?將心比心,港人嫌自由行旅客「拖篋」阻塞地鐵,但這兩年日圓急跌,港人蜂擁遊日本時,難道就不需「拖篋」、不搭火車嗎?如果我們不想日本人蔑視側目近來急增的遊日港人,那為何我們便要歧視內地旅客﹖

知恥近乎勇。若港人仍不知醜,旅遊業的困境就難以扭轉。貝恩(Bain)的研究報告指,組團訪日的內地人上年按年增加1.7倍,香港則零增長;內地人於日本的奢侈品消費更暴增2.5倍,但在香港卻下跌25%。買珠寶、手錶的內地客一去不返,難怪香港的金行、錶行人流冷清,而零售、酒店、飲食、進出口貿易及運輸業則流失了3萬份工作(4%職位),基層生計首當其衝,隨時令黃金五年帶來的均富、新增職位及上流力化為烏有。你會寧可多聽一兩句國語,還是打爛基層飯碗?由此可見,趕客不是說說而已、無關痛癢的遊戲,而是切切實實的拿基層生計來「較飛」!

反對開發土地建屋 人人當災
趕客的人通常亦反對增加土地供應。但明明香港飽受缺地之苦,若不填海造地、開拓新市鎮及發展大嶼山,那麼商業硬件、住宅及民生設施短缺的困境將揮之不去,令本來屬於我們的客源都外流固然不在話下;而夏天飽受木蝨煎熬,冬天則怕染上流感的劏房戶遲遲未能上樓、苦等政府資助安老院舍宿位的長者等到仙遊。執意要保衞一草一木而犧牲港人福祉的人,筆者想請他們撫心自問,可否有虧欠之心?

早前有調查指多數市民贊成全民退保,顯示港人深深希望老弱傷殘都有所照顧。但奇怪地,大家對更切身、更近在眼前的基建撥款(共675億,72個項目)被「為民請命」的政客永無休止的拉布拖延,卻視若無睹。這些工程包括青年宿舍、葵涌醫院重建、和合石骨灰安置所、方便長者外出的升降機塔等,試問有誰不想青年人有個安樂窩,年老的父母得享適切的醫療服務,死後有骨灰龕安葬?連絕無爭議的工程項目都被拖垮時,為甚麼我們仍「粒聲唔出」?

市民縱容政客盲目拉布,惡果是令僱用30多萬工人的建築業面臨手停口停的困境,而各項基建造價亦勢將更貴,浪費納稅人資源。最近更有報道指,幾年前受惠於大量基建工程項目,新入職的建築師起薪點高達每月3.3萬元,然而最近建築項目大減,起薪點已減至2.8萬元。Enough is enough。所有事實都應該有個限度,以上提及所有行業,總共牽涉170萬人,差不多佔全港打工仔的一半!趕客和拉布的人,是時候出來解釋一下,到底他們準備怎樣補償這些無辜受害的人。

獨尊政治事事陰謀 社會分化

我們明明希望下一代得享上流力,活得更有尊嚴,但社會卻往往獨尊政治,以陰謀論論斷一切,把中港經濟融合抹黑。近日政客及傳媒更祭出「一國兩制已死」、「廿三條重臨」、「安插親信」等口號來形容書局店主失蹤、版權條例修訂及港大校委會事務;彷彿香港只有政治,沒有任何迫在眉睫的民生經濟問題,每天報章頭條不是李波、拉布,就是港大,令文明社會淪為空中樓閣,這人禍實令人痛心難過。

當務之急,筆者希望港人能摒棄「惟政治獨尊」及「不理後果」的習慣,以全觀(Holistic)、客觀思維審視香港的政治、經濟、民生問題,均衡發展,惟有這樣我們的老、中、青三代才有一個文明社會的美滿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