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0, 2016

穆廸無的

(刊於2016年3月21日的晴報及經濟日報)

最近,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基於:「(1) 香港與內地的政治聯繫愈來愈大,以及近期本港政治緊張的情緒加大;及(2)憂慮內地對香港政制的干預進一步增加,削弱香港自身政制有效性,把評級展望由穩定轉為負面」。筆者認為,是次調整欠缺全面客觀的數據支持,頂多只是「片面之詞」,更有可能淪為「政治偏見」。

因為,其「理據」只是幾個在過去多年隨著中國崛起,市場早已「唸口簧」的理論風險(theoretical risk);若穆迪肯客觀分析數據,審視實際效果(real effect),必定得出中國經濟發展對香港經濟極之正面(very net positive) 的結論。單是過去六年,本港(1)創造就業(11%港人由無業變成全職就業)、(2)均富(綜援受助人減少21%) 能力極強,低薪者的實質收入增長甚至倍數高於高收入者,達到(3)全民就業、(4)人人加薪(家庭入息中位數上升40%),更(5)錄得有史以來最多的盈餘(近7,000億),大可用來改善民生、發展經濟。更難能可貴及客觀之處,是以上5點全都是逆環球經濟衰退、失業人潮、政府財赤日深的劣勢,獨善「港身」而成,是一個已通過1920年代以後全球最嚴峻衰退的「烘爐火」考驗而證實出來的「真金香港」!

說到底,香港能造出史上最亮麗的經濟表現及均富成績,都是歸因於國家的結構性增長 (多年改革開放、中產人口激增、「一帶一路」及十三五規劃等),香港作為中國、北亞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經濟潛能自然激增。故此「中國因素」非但從來都不是風險,而且以後也會是極大機遇 。

穆迪的第1個觀點,可能由於以為香港的法治及社會秩序會因為佔領行動及旺角暴亂而惡化,影響經濟。但事實上,上述二事不但沒有令更多人以身試法,反而令我們更珍惜法治及和平,所以2015年的罪案數字不升反跌2%,更創36年的兩代新低。近日市民更以愛心抗暴,短短8小時就籌得150萬義助遇害身亡的便利店東主的家人。

但仍有人認同穆迪的另一觀點,認為當內地風險增加時,香港經濟也會受累。事實卻恰恰相反。當內地假貨成行成市,消費者怕買到毒奶粉、毒化妝品、重金屬海味時,內地人就來香港購物。國內風險反而成為香港的商機﹗

可以想像,若連購買日用品也相信香港,隨着未來5至20年中國中產人口急增,內地消費者對其他高端服務急增的需求也勢將惠及香港,包括來港接受教育、使用醫療服務、購買保險、管理財富等,為香港帶來無盡商機。再者,現時自由行城市只有49個,是中國660個城市的7%。只要開放更多自由行城市,生意自然長做長有。除非國內經濟急劇衰退,否則內地對香港的影響都是正面的,讓我城大小通吃,盡捕機遇,穆迪的觀點亦不攻自破。

而就算香港的社會經濟有問題,都不是源於內地,而在香港本身﹗例如,近年社會產生了「本土」的關門閉島情緒,只在政治一個格子(pixel)裡打生打死。但幸好港人素來擅於由錯誤中學習,已開始改正過來:

(1) 沒有迎好而上:財爺在過去的財政預算案中應使不使,不應使卻使了,更沒有善用盈餘為經濟增長助燃(feed the growth),增建商場及酒店,以致衍生中港矛盾,甚至出現趕客示威;筆者早前預期2016年將出現2至3季的經濟衰退,也是源自於此。難怪李嘉誠先生都認為今年經濟比沙士時還差,是20 年來未見,更暗喻政客及偏激份子不要再做損害香港的事。

可幸財爺今年放棄政府開支不多於20% GDP 的「緊箍咒」,大力投資香港,公共開支達GDP的21至22%,更撥款2,000億擴充公共醫療體系;還把握內地機遇,發展三創(社、科、藝)。

(2) 凡事「赤化」、「醜化」、「振英化」、「白象化」、「政治劣質化」:大量工程被拉布及濫用司法覆核拖垮,包括(1)高鐵追加撥款拉布、(2)港珠澳大橋被提請司法覆核,令開支增加65億、(3)葵涌醫院重建計劃被拉布影響,造價較原先高24% (7.5億)。所謂民生無小事,其他積壓工程,由廣華醫院、屯門醫院手術室大樓擴建、九龍東市民期待以久的將軍澳——藍田隧道;以至青年宿舍、升降機塔,全都是有利民生的重要工程﹗但政客不明「黃台之瓜,何堪再摘」之理,仍為工程套上「大白象」之名,此等劣質政治不但浪費公帑、更打爛工人飯碗,實在罪大惡極﹗

「超支超時」是另一焦點。但基建開支及落成日期必有或然性,例如當年機場快線及東涌線亦曾超支近三成;但剛啟用的機場中場客運廊則準時完工,亦無超支。在海外,工程技術甚佳的德國,柏林新機場超支近1倍,要23億歐元,亦延遲2年落成;以執行力見稱的新加坡本來打算興建通往吉隆坡的高速鐵路,但計劃亦延期2年至2017年動工,足見工程進度及造價實受多個因素影響。

工程超支固然需要避免,但亦應用平常心思考面對。以高鐵為例,我們固然要調查、問責,但如今只要付出餘下的25%費用,便可獲得高鐵100%的價值,相反若現在才停工,香港人便損失了100%的工程價值,這才是真正的大白象! 再講,要盡量發揮香港聯繫中外的角色,交通基建必不可少。因此,如高鐵等實是為我們年青人未來50年上流力的投資!

環顧全球,政治劣質化的風險及中國中產人口急增的機遇並非香港獨有,英國也攪「本土化」要「脫歐」,亦同時落力爭取中國生意;美國亦見「仇恨政治」與演變成暴力行為的競選活動。穆迪作為評級權威,理應平等對待(even-handed)——若它因中國政經影響增加而調低香港評級展望,那麼近幾年樂見中國成為她最大貿易伙伴的歐盟、南韓及澳洲又是否需要降級?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人也是中國,美國又需降級嗎?中國在未來勢成為最大經濟體,絕不只影響香港,也影響全球,那是否今天也要Downgrade the World才對?否則,這就是黑黑白白的雙重標準(double standard) 了。

要解決深層次矛盾只有作深層次全民反思一法。而我們已進入的2至3季衰退正給我們一個絕佳機會,客觀冷靜地反思,試過、見過、衰過、體驗過、明白民生經濟絕非兒戲,絕不可以任由美麗口號政客的劣質政治與之同歸於盡,拼個你死我活的等閒之事。唯有選擇政治、經濟、民生三者並駕齊驅,做到盡善盡美,才是真正令港人自豪,外人羨慕的文明社會!

Monday, March 14, 2016

棄爭拗 保民生

(刊於2016年3月14日的晴報及經濟日報)

為這專欄爬格子,向來都不能在標準工時內完成。早前一路行山一路寫作。路程中喜見洋紫荊努力逆寒盛開,如同在鼓勵港人只要有正能量、客觀、開明,加上向好、向善的心,更燦爛的美好將來一定會綻放盛開!

可惜的是,這五個條件中,至少首三個都明顯不足。可能是這10年間,議員、媒體只談政治,對民生、經濟議題往往以陰謀論思考:例如遇上開發土地的議題,就動輒扣上「官商勾結」、「中港融合」、「深圳後花園」等帽子,用囗號宣傳代替全觀認知和客觀分析。

這種放棄使用腦袋的反智行為,惡果正逐漸浮現。單從早前《版權條例修訂》,及「全民退保」兩則新聞中表露無遺。由議會內到場外的討論,都走進死胡同:前者在立法會「流產」,後者則可能由於缺乏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因而「胎死腹中」。但若客觀地分析,其實兩個議題都可以超額完成,讓老中青三代都得享大團圓結局。

不作積極建議 只懂拖垮行政

上周的全民退保論壇中,林鄭月娥司長及周永新教授,在討論「長遠庫房夠不夠收入以維持福利」時,周教授便有建設性地提出,「錢可以不從政府來」的觀點。筆者對此十分贊成,因為它點出了發展經濟的極其關鍵的重要性。當經濟蓬勃發展,社會才會有源源不絕的資源支援老弱傷殘。

因此,筆者認為社會必須改變心態,切忌把發展「妖魔化」,而應把發展正面地與扶貧、上流力、無劏房、均富、尊嚴、支援弱勢等好事畫上等號;正如預算案剛公布近390億的紓困措施,以及為未來10年的醫院擴建宏圖撥備2,000億等,若非這幾年香港經濟機遇無限,庫房連年盈餘,一切都只是空談。

可惜,我們尊貴的民意代表似乎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例如,泛民議員為《版權條例》扣上「網絡23條」的帽子,把草案「拉死」。須知道有關條例本來是讓香港在保障版權上與國際接軌,對營商環境相當重要。香港向來以法制完善見稱,泛民議員令草案流產,無異於把經濟種子吃掉,而不是把種子栽培種大,讓港人將來可享比今天多幾倍的農作物。

失卻發展機遇 庫房坐吃山崩

筆者亦非常反對,泛民議員常把「大白象」掛在口邊,反對一切基建。未來20年,環球經濟增長至少六成都由亞洲推動,其中大部分源於和香港近在咫尺的祖國。而過去6年,香港早已見證這個結構性發展機遇。再者,雖然我們沒有刻意為增長機遇助燃(feed the growth),例如零售面積只增加2%;但庫房仍錄得近7,000億的實際盈餘,有大量資源可以扶貧助弱。因此,把握經濟發展機遇,便更能持續強力幫助弱勢。

然而,當我們面對巨大機遇,沒有好好投資為增長助燃,及時擴充經濟容量(capacity),新客不會甘心支付愈來愈貴的價錢,又要排愈來愈長的隊才有服務,定會敬港而遠之。例如,去年底香港共有7萬間酒店房間,預期未來6年增加約7千間;一橋之隔的澳門去年有3.5萬間,但未來6年將增加3.5萬間,追上香港的7萬間!而且香港未來新增的大多是劏房式酒店,而澳門卻有像Ritz-Carlton全球首間全套房酒店、全亞洲最大的JW Marriott酒店等世界級設施。雖然本港理工大學酒店管理課程全球排行第二,但將心比己,若你是理大的酒管精英,你想留港還是到澳門發展?

不發展不但等於把客源拱手相讓給競爭對手,當本來屬於我們的客源及利得稅,把對手養得肥肥白白時,相信香港的父母都會希望子女像李嘉誠先生和邵逸夫爵士一樣,既然家鄉沒有發展機會,自會遠走他方,尋找機遇而將自己的未來再種新土壤。如是者,我們便連一個個用香港納稅人血汗錢培育的八、九十後精英,都送給澳門、前海、上海等對手;把本應屬於香港的薪俸稅收,支援香港長者的資源,變成別人的納稅人,供養人家的長者。在這個情況下,林鄭司長所說的「財政資源不能持續」,實非虛言。

政客肆意破壞 香港永無寧日

發展經濟和支援弱勢,實在二為一體。要做到這點,交通基建必不可少。諷刺的是,當高鐵工程已完成四分三時,卻有泛民議員提出停建,改作商場云云。當機場巳明顯爆滿,他們又反對加建。其實,香港沒有石油礦產可恃,只能指望客似雲來,當然需要盡量讓客人容易訪港。相反,若客人來港日漸不便,反而到其他競爭城市愈來愈容易,那麼我們八、九十後的年輕人,自然會被迫跟着這些流走的客源,一起到外地發展,香港亦將因此變成老人村。

把機遇/客源和精英一併送走,簡直是自掘墳墓,而偏偏我們卻有議員不斷落井下石!再以《版權條例修訂》為例,有關草案早於2011年提出。浪費了足足五年寶貴光陰,到今天卻仍只「得個桔」。不難想像,若我們對版權的保障不足,諸如在過去幾月才落戶香江的華納兄弟(著名影片有《功夫熊貓》)等國際創作企業,最終都可能捨港而去,把工作室改設於上海、前海而我們富有創意的一代只得一個失業的生涯。

港人眼前是個黑白二分的選擇:任由政客繼續對我城作摧殘;還是重新聚焦,發展經濟,支援弱勢,為老、中、青寫下早巳應有但現在被不斷趕走的美好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