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5, 2016

一雞死,一鴿鳴?

(刊於2016年4月25日的晴報及經濟日報)
才不夠一季,市民本來正熱烈討論的加薪情況及外遊斬獲,已隨排山倒海的裁員、結業壞消息而沉靜下來。當香港逆環球經濟復甦而衰退,我們預計過去6年來新增的11%職位,有三分之一將隨時化為烏有,令失業率由年初的3.4%暴升至約6%時,實是時候反思⑴失去174年來「好客之都」(Friendly City)美譽及⑵只迷戀政治,不兼顧經濟民生的後果及原因。因為,香港未來50年到底是盛是衰,關鍵正是我們有否對此因果作深層次反思,然後重新決定應否繼續走上威尼斯之路,還是積極另尋前途。
事實上,香港的PMI早已連續13個月處於收縮區。不過經歷黃金6年的好景,老闆都想給前景及員工「疑點利益」(benefit of the doubt),希望經濟很快會復甦,所以推遲了裁員、關舖。然而,當主觀的良好意願被客觀事實蓋過後,減薪、裁員、結業潮便更加來勢洶洶。若要擺脫眼前劣勢,就要客觀認清3個長遠影響我城的結構性因素,「諗計」趨吉避凶:⑴科技日新月異,加劇貧富差距,打爛低技術工人飯碗之餘,亦將令三分之二的中產「向下流」;⑵西方國家面對人口老化及債台高築,將陷入長期經濟呆滯或日本式的衰退,難以為香港帶來增長動力;⑶香港位於亞洲這個結構性經濟增長區的心臟,中國的發展可帶來龐大機遇及上流力。
趕旅客行為 如閉關鎖港
時代的巨輪不會為任何人或口號而逆轉,而真正愛港之士的責任,正是要盡力把上述結構趨勢轉化為下一代的上流力,以及照顧老弱傷殘的正面資源。可惜,港人這幾年漠視以往10年國家制度及更人性化生活上的大幅改善,染上滿口逢事反中,甚麼都政治化的惡習,把訪港旅客妖魔化,將他們買手袋、奶粉、藥物、保險等完全道德的行為,當成如殺人放火、走私販毒的惡行。當然,我們過去6年沒有「迎好而上」,隨着零售額增加80%,但商場面積只增加1%,更製造了水貨客等熱點問題(hotspot issues),令部分新界居民飽受煎熬。本來正本清源的方法,理應是對事不對人,大力追加硬件及車卡,但我們卻反過來「趕客」。諷刺的是,隨着香港經濟由盛轉衰,部分本地失業大軍勢會鋌而走水貨,令問題重現;而本土派亦將大舉行動,在5.1黃金周再發起趕客示威。將心比己,當我們外遊時東道主對港人熱情招待,沒有歧視;我們卻如此對待訪港賓客,撫心自問時會否慚愧,誰人才是沒水準、欠文明?
我們一面將遊客趕走,另一面也把機遇送出門外。以藝創發展為例,幾個月前製作《功夫熊貓》的華納兄弟夥華人文化產業基金開辦電影公司,把總部設於香港,但當議會拉布令討論多年的版權條例修訂泡湯後,香港就難以加強對版權持有人的保障,形成Business Unfriendly的環境,來了可能也要掉頭走。
筆者早前解釋過,一個700萬人的香港若果選擇只服務港人的話,所有經濟動力都會如塘水滾塘魚般,以後的經濟更會因人口快速老化而每年收縮1%。因此讀書最多的後生一代不單難享上流力,更要長期面對失業及減薪的威脅。
所以香港必須繼續百多年來的成功方程式:大食四方,廣開客源。正如沒有大公司會投資小小的新加坡或香港的本土市場,所以過去幾年進駐兩城的跨國企業和品牌,都是想在東南亞或北亞的龐大市場中分一杯羹。
旅業收縮 漣漪效應浮現
正如把最好的制度放在沙漠,都不能把沙漠變成人頭湧湧的綠洲,就算我們以傾城之力將所有服務做到精益求精,沒有全球及國內顧客幫襯,塘水滾塘魚的生意一樣很快「玩完」。以股市為例,本應香港股市市值應像倫敦及紐約般等於該國GDP的一倍多,但由於香港有中國因素,又是中西薈萃之地,吸引國內企業來港上市,才造就了等於15倍香港GDP的股票市場。同樣,因為香港每年有近6,000萬旅客,才吸引到世界各地的名廚及藝術家來港開餐廳及畫廊,以及超倫敦、巴黎趕紐約的67間米芝蓮餐廳及全球藝展入場人數最多的Art Basel Hong Kong。相反,若我們閉關鎖港,只靠700萬人的本土機遇及上流力,恐怕我們市值最大的股票仍只是當年的香港電訊。事實上沒有一國的腹地,香港沒可能成為一級的國際金融中心。
近日,市面似乎出現「一雞死(名店)減少分店或結業),一雞鳴(小食或小品店因租金下行而借機擴充)」的想法,覺得經濟會轉型而就業人數不會減少。對此筆者不能苟同,因為名店對下游行業製造的工種及增值,遠遠高於低價小店。前者會多做廣告宣傳、廚窗設計、辦展覽會、員工培訓、開辦公室、為產品研發app、金融及法律等專業服務,甚至上市。
現在客人因憂心人身安全及害怕面對仇視,捨港取有笑容又有禮貌的TST(Thailand, Seoul and Tokyo)。旅遊收入收縮的漣漪效應現正急促浮現︰廣告減少,電視台和報紙,不問左中右政治立場、都裁減人手,甚至結業。這痛楚亦像剝洋蔥般蔓延至各行各業。你大可問問的士司機及蘭桂坊的酒保,農曆新年後的生意多了還是少了?
因此「一雞」死了,只能換來「一鴿」鳴,會打斷過去黃金6年得來不易的基層市民實質收入升幅數倍於高收入階層的良好趨勢。HKGolden50向來相信香港有能力超倫趕紐,成為全球最繁盛、最有活力、最關愛的國際都會,為我城歷史寫下最美好的黃金五十年。即使我們早於去年便預計這逆轉可能出現,但預測成功完全沒有帶來絲毫喜悅,眼前的衰退令我們萬分心痛,因為這證明了港人正在浪費百年難得一見的黃金6年寶貴機遇。因此大家應以事論事,客觀、全觀地看看經濟有多壞,及早棄丟政冶有色眼鏡,免得等到客去樓空,經濟長期衰落,政府入不敷支,欠缺資源扶老、扶弱、扶貧時才驚醒過來,及時實在地為家人、公司及社會想一想,好讓香港由一隻「苦等客到」的鴿子變回一隻長期為港生金蛋的福雞。

Monday, April 18, 2016

衰退巳臨,黃金時代斷纜,深層反思其時 (2)

(刊於2016年4月18日的晴報及經濟日報)

上周本欄提及,香港的黃金七年(2010至16年)勢於今年斷纜。而陷香港於長期衰落的有兩大原因:⑴我們打爛「好客之都」金漆招牌;及⑵凡事政治化,不顧經濟與民生。上周五即爆出大新聞—迪士尼裁員,引發整個周末的連串報道,正為我們上周所預警,因趕客而導致的裁員結業潮及多季衰退,拉開序幕。其實,當95%港人都從事服務業,如果選擇只服務本地客,那麼700萬人未來20年的上流力便會在今天見頂,因為只有我服務你、你服務我這種塘水滾塘魚的經濟,永遠只有數得出這麼多的客人和購買力。

更甚的是,當退休潮將長者人數倍增至220萬,加上退休人士通常會減少7成消費,足以令GDP每年因此收縮近1%。所以80後真的要珍惜2016年,因為它將會是年輕一代一生人事業及上流力的頂峰。當然,唯一出路正是重拾港人一向「大食四方」,逢客歡迎的態度。近日有個法院裁決令筆者忽發其想:若「女士之夜」都可構成歧視,那麼被一眾「驅蝗」、「反內地客」示威打爛飯碗的旅遊業打工仔,又是否可向平機會投訴或訢諸法庭,指控這些行動歧視來自某些指定地點的旅客?

立會拉布成公事 可憐基層被拖累

至於凡事政治化的惡果,最直接又顯而易見的,應該是議會變成經濟民生發展的最大阻力。例如早前的知識產權修訂條例早於2011年便開始討論,而單是今年也已辯論了好幾個月,結果虛耗了五年時間後,最終議案便拉倒,胎死腹中。當然,還有被拖延了3年才成立的創科局:今天大家都說香港的科普教育、學生編程(coding)能力不足;若創科局早3年成立,可能到今天這些相關政策已經有眉目了。

事實上,立法會的拉布到今天已漸漸變成例行公事,令議會積壓了共600多億元的基建撥款,至今只通過其中的兩成,令建築師、測量師、工程師以及「手停口停」的建築工人「等飯開」,甚至連醫院、安老院、長者中心、青年宿舍等惠民工程,都無一倖免被拖累。

其實香港不單欠缺住宅及商業樓宇,社會需求亦不斷增加,例如廿多萬苦候上樓的劏房戶、急需病床的流感患者、輪候資助安老院舍的長者等。這些設施都需要土地,因此增加土地供應不可或缺。但這本來沒有爭議、簡單如「阿媽係女人」的議題都被政治化,甚至衍生出足以令香港一沉不起的「反發展」心態。

久而久之,我們所謂的尊貴議員不再謀求老、中、青三代人的利益,議會變成逢事「反中」、「反梁」的場所。以土地供應為例,政客鼓吹優先取締丁屋及優先發展棕地,但這些建議明明取難捨易,「點」市民走一條錯綜複雜、動輒需時廿年時間方可寸進的「黑路」。「遠土」不能救民生經濟「近需」之餘,更會令社會討論「錯焦」,令眼前的土地短缺問題惡化。結果,政府在覓地發展,例如大嶼山發展、東大嶼都會填海、新界東北、開闢新市鎮時,都遇到重重阻力;更出現港人之間的衝突,例如明明想「上車」成家立室,但又要製造諸多驟耳好聽,盡佔道德高地的口號,反對發展,要求保留土地務農,,根本就是自相矛盾。

最新最好的硬件 可帶來更多客源

另一方面,政客凡基建工程都「大白象化」。須知道,即使香港有優良人才,亦需最新最好的硬件來配合,以為顧客提供最佳服務,因此基建容量與競爭力息息相關:好醫生需要新醫院而非走廊上的臨時病床、好教師需要新實驗室及校園、新旅客也需要完善的碼頭及機場。可以想像,若我們沒有啟德郵輪碼頭,即使香港有美食及文藝活動,那三艘女皇級豪華郵輪都不會來港。因此,最新最好的硬件能為香港帶來更多客源及生意,為下一代帶來工作機會及上流力,增加收入,亦即為庫房帶來新增的恒常稅收,用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扶貧助弱。

最令人在意的是,香港本來明明只要做最容易的事:「迎好而上」,就能超越倫敦紐約。如果我們連不需做QE,不需印銀紙,這種最容易的事都辦不到,就遑論「迎難而上」了。真正的文明社會同時需要三個元素,缺一不可:問責制度、良好經濟發展及老弱傷殘有所照顧。然而環顧全球,雖然歐美有民主直選,但經濟持續不振,例如歐元區有四分之一的年輕人失業,美國中產近30年(差不多整個工作生涯)實質收入不升反跌,因此我們不能只顧政治一個格子(Pixel),而置整幅圖畫(Picture)於不理。偏偏,近年港人只聚焦政治一環,不顧經濟發展及照顧老弱傷殘,最終使700萬市民從2016年起,人人受害。

例如,過去5年香港基層的收入大為改善,低收入僱員的收入增長,比高收入人士更快。固然,本港貧富差距仍大,但香港確實是全球少數地方能逆人口老化及環球經濟不振之洪流,仍做出如此亮麗的均富成績,更可能是全球表現最佳。即使如此,這大好形勢隨時急轉直下:眼前這自招的衰退,將打爛眾多低技術、低學歷人士的飯碗,令基層在經濟衰退下,受害最深、受苦最多。

棄經濟不進反退 失卻增長害民生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全民只談政治,不談經濟民生時,商機便會白白送給對手。例如比香港迪士尼大3倍的上海迪士尼今年6月就開幕,比香港海洋公園大5倍的橫琴長隆王國再過幾年也將告竣工。這邊廂的香港,就只有「星光大道擴建」來招架。但在司法覆核的影響下,有關工程最後改由康文署承建,但會否受拉布影響則仍是未知之數。將心比心,若你是旅客,你會寧願來欠缺新景點的香港,還是新景點愈開愈多、愈來愈精采的城市?

當明明可作港客的來賓都被對手搶光後,我們失落的不只是客源,亦同時把職位、工資、生意、薪俸稅、利得稅全盤送給對手。此消彼長下,增強對手實力之餘,香港亦變得更弱勢。當年李嘉誠及邵逸夫因鄉下欠缺機會而來港謀生,到今天,勢想不到過去我們用稅收培養的莘莘學子竟然會「得學位而無所用」,更因我城欠缺機會而要出外謀生,重演尋找他鄉的故事,反過來為我們的對手服務、為他們賺錢、照顧當地的長者,香港則成了另一個菲律賓。

當我們的菁英及企業家為對手發展時,香港其實等於自掘墳墓、自毀前途及稅基,未來又從何找人納稅,支援老弱傷殘?這豈不是最快的雙料自殺嗎?若港人繼續沉醉政治,忽略經濟民生,過去6年創歷史紀錄的結構性盈餘都會變成結構性赤字,扶老扶弱扶貧的資源亦將愈來愈少,更遑論落實全民退保。因此港人應三思而行,否則「港人毀港」之勢就再難力挽狂瀾,我城走上倫敦紐約之路已閃起紅燈,而開往沉淪威尼斯之死路現已大開綠燈了。

Monday, April 11, 2016

衰退巳臨,黃金時代斷纜,深層反思其時

(刊於2016年4月11日的晴報及經濟日報)

約一年半前,基於香港就業、加薪、上流力、均富、財政盈餘已超出我們對黃金五年(2010至14年)的預期,所以我們將預測延伸至黃金七年(2010至16年),意即這七年間香港將享開埠174年來最多的人才、錢財和機遇,造就結構性增長,足以令香港超越倫敦及紐約,成為全球最成功、最人性化的國際都會。但可惜港人及議會不但未有迎好而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甚至在過去年多迷戀「口號文化」,議會則擁抱「殘港政治」,浪費香港更上層樓的寶貴機會。

HKGolden50沒有既定立場,一切結論只根據客觀分析。面對已成的「惡」勢,我們已於上年看似一片繁榮的第三季「逆市」發出警號,認為今年最少有兩至三季的經濟衰退,而黃金七年的好景亦會在剛開始的第七年「斷纜」。最近,連李嘉誠先生都直認本港經濟是廿年來最差。筆者相信衰退已於第一季出現,而且可能整年揮之不去。

趕客破壞就業 政治化影響民生

這大逆轉亦應驗我們指黃金七年是香港盛衰關鍵的轉捩點,面對黑白二分(Binary Outcome)的結局:若港人出盡全力,香港超倫趕紐指日可待;相反若港人只出七成力,卻絕不會有0.7個紐約或倫敦,不但空手而回,更令香港成為如威尼斯般,成為曾經偉大卻被歷史遺忘的城市。

黃金六年的經濟盛勢乃基於結構性因素,令香港能逆全球衰退之勢茁壯增長;眼前的劣勢同樣基於兩個可以變成結構性死穴的因素,即使全球經濟復甦,香港亦可持續衰退:⑴我們打爛「好客之都」金漆招牌;及⑵凡事政治化,忽略經濟民生,因此眼前衰退實屬咎由自取。今天先談第一點。

香港有370多萬打工仔,扣除政府及公共機構等110萬個「金飯碗」,其餘7成港人很快會愈來愈感到工作不穩,是過去六、七年所未見。而且,佔私人市場就業人數四成的零售、酒店、飲食業勢首當其衝;近日相繼有化粧品店及旅行社全綫結業,恐怕只是序幕。而且不同行業環環緊扣,當經濟轉差,企業自會削減廣告開支,導致連傳媒亦出現結業減薪。而令我極為痛心的是,香港明明獨享全球罕有的青年及低薪職位上流力,亦隨着黃金年代消逝而逆轉;而過去五年,收入最低30%打工仔的實質收入增長,比最高30%的增長快上數倍,此等在歐美日也見不到的均富勢頭,亦會無疾而終,令低下階層生活百上加斤!

眼前衰退亦不能單以港元走強,失去競爭力解釋,而是源於我們打爛了174年得來不易的「好客之都」金漆招牌(Brand Damage)。因為同樣面對幣值向上的澳門,新春期間旅客人數卻按年上升近5%,而訪港旅客人數卻下跌15%至20%。當去年中國出外遊客消費激增53%的時候香港卻彷彿變成疫埠般,出現病態的負增長。若香港繼續事事「本土」,暴力趕客,吸引遊客數十年的「港澳遊」隨惡勢將變成「澳珠橫遊」。

事事上綱上綫 罔顧港經濟議題

香港之所以深得全球信任,是由於香港的安全好客乃年深月久累積下來的長期信譽,外人早已習以為常,從無懸念,欣賞香港。趕客甚至暴動的出現,自會令人懷疑香港的治安秩序;而一旦有所懷疑,對香港品牌的破壞已成,而且牽連甚廣,旅遊業只是鏡子的其中一道裂痕:由旅客選擇度假地點,到跨國企業區域總部選址,以至國際組織的城市排名,香港在各項安全及可靠考慮上都難免失分。早前的滙豐總部選址,以至剛出爐的國際金融中心排名「跌watt」,恐怕都與「懷疑」香港有關。

講到底,所謂的「中港矛盾」以至趕客行動,其實都源於沒有迎好而上,做大個餅為經濟增長助燃(Feed the growth),以至硬件不足。2010至15年的六年間旅客增加100%,但酒店房間只增加24%;零售總額增加73%,但零售面積同期只增加3%!這樣自然衍生商場擠迫及水貨客等問題,但本來有關影響主要集中在幾個「熱點」(hotspots),如北區、沙田、旺角等;加上政府反應過慢,又有議員上綱上綫,導致問題惡化。不過,既然問題根源是容量不足,我們沒理由遷怒於人,不作擴充反而趕客,把一個本來只影響幾個地方的熱點問題,變成打擊全港市民生計的經濟議題。

試想想,若你「一支公」外遊,即使遇上趕客示威甚至暴動都可以「走快幾步」。但若你扶老攜幼,自然會安全第一,選擇比香港更迎賓好客的地方,沒理由「貼錢買難受」。難怪本來廣受家庭歡迎的海洋公園及迪士尼樂園入場人數的跌幅均倍數高於整體旅客跌幅,可見消費力高、留港時間長的家庭旅客銳減;內地旅客則捨港取日,去年遊日國人升至近五百萬人次,致使日本甚至讓中國人免簽證入境。

執着瑣碎爭拗 政策再好也枉然

港人趕客情緒亦源於傳媒聚焦個別旅客行為。但若大家撫心自問,港人放假出遊日韓時,心態都會較「放」,言談笑聲可能較大,趕行程可能走快一點,行為舉止(manners)或多或少會值得商榷,甚至惹本地人側目。其實中國旅客不過是港人外遊的「強化」版,雖然側目指數有時較高;但對於香港,仍是治安而言最安全,而且經濟而言最大貢獻的遊客群。再者,儘管有個別中國旅客舉止不太文明,日韓人民並無「一竹篙打一船人」,仍以專業誠懇的態度服務他們。那麼號稱文明的港人又可否將心比心,同樣善待來賓呢?

事實上,佔中和反中引伸出來的brand damage已連續13個月令香港採購經理指數於收縮區,最新數字45.5還創了七個月低位,顯示經濟仍在轉差。但衰退亦非關外圍因素,例如內地3月的綜合PMI升至51.3,重返經濟擴張區,並創11個月高位。

近日有研究指香港的微笑指數全球排行尾三,筆者認為實在不難理解:打開報章電視,只見我們不斷自製矛盾,社會氛圍關注炒作負面的事;一些在外國根本不會報道的事,在香港卻可炒作成為鋪天蓋地的頭條新聞。

香港向來務實進取,不斷奮鬥進步,積極勇敢迎接挑戰,只做利己利民,幫到自己、家人和社會的事。亦正是這種無限正能量的不懈精神,使香港百多年來,不論任何界別都有大量「粉絲」。很可惜,隨着佔領行動、趕客示威以至旺角暴亂的出現,凡事政治化,令很多本來愛港之士都開始懷疑香港的前途,甚至對我城心灰意冷。

在這個背景之下,不論誰人出任特首,香港都難有正面發展——因為在這個畸形的泛政治化環境,扶貧也好(訂立貧窮綫、推出長生津、幫到70萬人之眾的低收入津貼)、增加房屋供應,調控樓市也罷(供應穩步增加、樓價租金回調),都不能增加政治分數。醫院、醫護短缺(流感高峰)也好、安老院不足(大埔安老院事件)也罷,都不能進佔公共政策的議程(agenda),難以得到媒體和政客的青睞,大家關心的只是反中、反梁,或者所謂的行李過關事件。問題是,即使某些政客贏了這些雞毛蒜皮的爭議,又有誰人得益?幫得了多少家庭?協助了哪一個老弱傷殘?贏了無關痛癢的政治口乖,輸掉香港的黃金時代,值得嗎?